82.自己的能力培養
(1)培養你的自製力
每一個人都有一些理想與目標想要實現,而這些目標是否能如願完成,就全靠個人的自製力與自律力了。一個沒有自製力的人,往往心猿意馬,行為散漫,即使擁有一百個偉大的目標,也可能一個都無法完成。
因此,如何培養個人的自製力,的確是當前年輕人的重要課題。
自製力的培養必須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對一些自製力稍差的人而言,為了加強自製力的養成,也許需要朋友、配偶甚至父母的協助,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
要培養初步自製力,我們有兩點建議。第一,在初定目標時,可以將標準訂低一點,預計完成時間訂長一點,但是,對自我的“違約”,懲罰要訂嚴一點。第二,許多年輕人已有了交往頗深的異性朋友,這時便應及時憑借愛的力量,相互激勵對方,“約束”對方,來促使雙方目標早日完成。
(2)訓練良好的應對能力
葉凡教授在美林公司時,有一套教他們如何與客戶應對的卡帶。它針對各種狀況與各行各業的現象,訓練他們與各類人士交談的技巧,若回答錯誤,便遭當場糾正。這套由公司訓練部門精心策劃的卡帶,通過反複練習,能訓練職員良好的應對能力。他覺得美國公司肯花時間、經費訓練員工,並進一步培養,乃至於能發揚他們所學是很不簡單的。而國內很多企業對待員工,往往也是恨鐵不成鋼,但既要馬兒肥,又要馬兒不吃草,造成許多人才被埋沒了。
他很慶幸自己經過嚴格訓練,加強了應對的能力,這對他日後從事業務工作幫助很大。所謂應對能力好,並非是口齒伶俐,而是能抓住重點、時間,且能投人之所好。這些,對於一個從事業務工作的人而言,是何等的重要。青年人必須勤加練習,才能有所心得。
(3)充實專業知識
從事“推銷”這個行業,你認為它高深莫測也好、易如反掌也好,大多數人對它總是有著矛盾情結——知難行易卻又知易行難,所以铩羽而歸者不知幾許。
仔細觀察一些成功的業務人員,通常具備兩大條件。其中之一即為學識,亦即專業知識。
在“推銷”盛行的社會裏,專精的知識便成為脫穎而出的要素——要想在此一領域中占有一席之地,一定要先充實自我,才能成為專業人員。
專業知識不僅能成為業務人員的最佳助手,同時也能增加顧客對自己的信賴及尊重,並塑造專業形象。
83.型造自己的人格
(1)學做一個樂觀進取的人
葉凡教授在美國證券公司擔任投資顧問時,生意真是不錯,顧客超過一、兩千人。除了辦公室經常坐滿了客戶之外,等著要開戶的人,也“絡繹不絕”,有時甚至還要一次同時接四、五個電話。老實說,連他自己也搞不清楚,為什麼會成為一個如此“受歡迎”的人。
如果你認為是因為他的投資建議總是靈驗,而使顧客能賺錢的話,那可就大錯特錯了!因為他生意最好的時候往往是股市不景氣,股票天天“跌停板”的那段時間。
終於有一天,一個美國客戶解開了他心中之謎。他告訴他:“Leon!我一碰到你簡直就沒轍。你建議的股票漲了,你祝賀我,而剛買的股票大跌,你也恭喜我,說是我‘運氣好’,可以再撿一點便宜。你真有一套,我可是服了你!”他還說,“老實說,除了你之外,我還有其他的股票經紀人,但是你跟他們真是不一樣,你永遠都是這麼樂觀。雖然遇到賠錢,但是聽了你的話便又開心起來了,我們喜歡你這種個性!”真的,學做一個樂觀進取的人,在事業上一定能占到便宜。
(2)可自信不可自傲
葉凡教授每想起在美國待過的那段時,心中頗有感觸。
他在美國呆了整整十三年,深受美國式觀念的影響:做事衝勁十足,絕不拖泥帶水,心中有話直說,絕不拐彎抹角。所以回到深受儒家思想薰陶的國內,對三思而後行,凡事麵麵俱到的一些作風一時不能適應,以致有很大的挫折感。幸好,靠著靈敏的反應,他學到了一件事:要能因地製宜,入境隨俗。
青年人在麵對新的環境時,要“入境隨俗”,學會適應它而非盲目反抗,一個人可以自信,卻不可以自傲。
否則,即使有雄才大略,卻因欠缺伯樂的賞識,終究會步入英雄無用武之地的境況。
(3)做人三分、做事七分
著名的經濟學家葉凡先生是六十年代的大學畢業生,以其學識淵博而一直受到國內外人士好評,但是,也有人擔心他不太懂一些特殊的“人情世故”,勢必遭到淘汰。其實他也不是完全不懂,隻是知易行難,怎麼改也改不過來。
九十年代初期,他除了在上海證管會擔任顧問外,並且在交通大學教授股票投資學。雖然每天也算相當忙碌,但他仍積極尋找任何能讓自己多做點事的機會。不久,證券市場發展基金會秘書長出缺,承蒙董事會的大力推薦,他遂順利走馬上任。
讓人不可否認的是在工作上,他的一些別人眼中的“美式”作風,令他承受著內外夾攻的壓力,而他偏偏又是個急性子的人,在搶著想多做事的自我要求下,自然有許多不周全之處。但他基本上是堅持“邊做邊錯、邊錯邊改”、“不怕犯錯、隻怕不做”的做事原則,他實在無法認同“多做多錯、不做不錯”、“思前顧後、麵麵俱到”的“取巧”方式。
他尤其反對“做事容易做人難,七分做人、三分做事”的論調。
我們國家在追求現代化的過程中,當務之急應是一切要先從革“心”開始:做人三分、做事七分,少搞點人際關係多做實事,這樣才能夠真正做出一點成績。
84.自信是成功的因素
(1)樂觀與悲觀的想法
在這裏我們為大家介紹一個令人震驚的實驗例子。
美國一位醫生曾給癌細胞初期征兆的患者,吃一種無副作用但效力弱的抗癌劑。當他交給第一位患者抗癌劑時,他告訴病人說:“這種藥是最近新發現的強力抗癌劑;對消滅癌細胞很有效。”然後把藥交給病人服用。
之後,他把同樣的藥交給同症狀的第二位患者服用,但沒有對他說任何一句話。結果,第二位患者的病情沒有任何變化,第一位患者的癌細胞卻真的消失了。醫生對截然不同的結果非常吃驚,後來醫生自己說漏了嘴,告訴了第一位患者實話。幾個星期後,醫生為該病人照了x光,結果發現癌細胞又複發了,後來再給他吃同樣的藥,也不再產生明顯的作用。
由這個例子我們可以了解到,醫生的暗示對病人有多大的影響力,這些暗示會進入病人的無意識狀態中,可能產生加倍的藥效,也可能毫無效果。此外,樂觀與悲觀的想法,對於疾病的恢複力差別很大。如果一直能保持樂觀的態度,很有自信能夠痊愈,那麼,人體內的自然治愈力便會增強。
因此,“樂觀”、“自信”是非常重要的。這句話不僅可適用於對抗疾病,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可看到類似的現象。
(2)如何創造魅力
人的“自信”可以從自己本身創造出來,也可以由他人來賦予。
例如,當女朋友為自己的容貌感到苦惱時,也許會因此而產生自卑感,更甚者會去做整容手術,以為如此便可以變漂亮一點。但是我們知道,女性的魅力與容貌的美醜並無必然的因果關係,而是靠自己創造出來的。
經常會有人說:“她雖然長得不漂亮,但很迷人!”可見現代人真正重視的是“有個性的魅力”,僅僅擁有美貌並不能取得絕對的優勢。
那麼,對自己缺乏信心的女人,應該要如何才能成為有魅力的女人呢?
首先要練習微笑。在早上起床與睡前各練習一次微笑,持續練習一個月之後,臉上自然會露出微笑的表情。
經常麵帶微笑,可使他人容易親近你,並且有賞心悅目的感覺。正如空中小姐的微笑一樣,她們在執行任務時總是不忘微笑,當乘客按服務鈴時,她們都能以笑臉相迎,但從沒有人認為她們的笑容很難看。
當然,我們也知道空中小姐的微笑是職業性的,並非自然產生的,但這總比呆板麵孔好看多了吧!所以,各位應該多練習微笑的表情。
其次是練習想象力。靜下心來想象自己非常受異性的歡迎,並且口中念念有詞的說:“我很受男人歡迎,他們都很喜歡我。”如此練習一、兩個月,並配合微笑的練習,相信你們會比以前更受異性的歡迎。
以上是對自己的暗示。如果你希望女朋友變得更漂亮、迷人,也可以經常暗示她說:“你最近愈來愈漂亮了!”在與她約會時,也可故意裝出為她的美麗讚歎的樣子,持續做一段時間之後,相信對方的魅力會激增的。
為什麼會產生如此的效果呢?正如前麵所舉的癌症實驗一樣,自信是非常重要的推動力。
如果心裏認為自己很醜,那麼,這種情緒必定會反應在臉上。女人最醜的時候,可以說是自卑感與嫉妒心在內心滋生的時候,這種心理狀態會使人失去自信,而導致臉部扭曲。相反地,如果增加她的自信,必然會使她的表情更加迷人,而擁有女性魅力。
(3)應先建立較易達成的自信
建立自信最重要的關鍵,是先建立“我們做得到”的成就感。但是應注意一點,如果訂立的目標太大,可能會因為無法輕易達成而導致半途而廢,反而會失去自信。所以,我們應從容易達成的目標開始。
前幾年作家沉岸生了一場大病,動手術之後身體非常虛弱,在那段時期,他幾乎喪失所有的自信。各位想知道他是如何重新建立自信心的嗎?他出院後的第一件事,是去考汽車駕照。這是一般人輕易就可以做到的事,不需花很長的時間,也不用非常努力就可以獲得。考取駕照之後,他的自信心的確大增。
如果當時他是去學外國語文,必定不能在兩、三個月內就說得很流利。如此不但不能得到自信,反而會喪失自信。因此,對自己沒信心時,最好選擇短期可完成的活動,否則意誌力無法長時間持續。隻要慢慢累積“小”自信,必能恢複原有的自信。
比如說沒有運動細胞的人,如果一下子就想學會踢足球,那是需要時間與努力的配合才能做到的運動才能,因此不適合作為恢複自信的嚐試。如果能利用本身的平衡感學習溜冰,則在一個月之內必然有很顯著的進步、而建立“小”自信。當然,這不是為了比賽才學溜冰,所以不必過於在意姿勢與速度。
如果青年朋友們能在短時間內建立自信,那麼對未來的生活將會產生極大的影響。
85.如何激發出自己的潛能
(1)自然的治愈力
現在我們來談談人的身體與心理相互之間的關係。人會生病,並不隻是肉體上的不適,精神方麵也是很重要的因素,我們可以以現代醫學治療的方式來分析這個問題。
醫學治療的曆史,大致分為對抗醫療法與類似醫療法兩大主流,目前大都以對抗醫療法為主。例如血壓高時,使用降壓劑來降低血壓,感冒時服用阿斯匹靈來退燒,也就是使用對立藥物治療,或隻針對疼痛的部分治療,這種是對抗醫療法。
類似醫療法則與對抗醫療法完全不同,其重點放在如何引導出人的自然治愈力,這就類似中藥、針灸等中醫學。這類醫療的特征是,對健康的人會引起某種症狀的物質,可以治愈有類似症狀的病人。譬如說給健康的人吃甲藥會引起發燒,吃乙藥會瀉肚子,這些對健康的人有害的藥物,給發燒或有瀉肚症狀的人服用,則能產主治療效果。
金雞納樹皮就是如此,給健康狀態良好的人食用會導致發燒,如果給發燒的人服用,則有退燒作用。因此,類似醫療法的原理是引起身體抵抗疾病的反應。此外,如果要引導病人對疾病的抵抗,應使用最少的藥量,這樣才會達到最好的效果,這便是醫學界早已肯定的“無限小法則”。
這麼說似乎有些模糊,我們用下麵的例證做為說明。
在治療慢性肝炎時,常使用副腎皮質激素。但是這種藥是劇毒藥,未經醫師指定使用是絕不可隨意服用的,即使在治療肝炎時,也隻需使用微量,這樣才會發揮最好的效果。如果使用量過多,反而會招致疾病。
當一位曾經就診老太太告訴醫生,身體己完全痊愈了,醫生立刻為她作血液檢查,結果發現她不但恢複了正常,而且體內已經產生對病菌的抗體,這使他感到非常驚訝。於是醫生便問她:“你到底做了什麼?”老太太說:“你開給我的副腎皮質激素的藥,我吃了一半就停了!”
醫生覺得很不可思議,就調出以前的臨床報告,發現以前也有人患了肝炎,隻服用一半的副腎皮質激素就治愈了。
為什麼會如此呢?那是因為服藥時,身體是靠藥物抵抗細菌的侵襲,一旦停止服用,本來隱藏在體內的自然治愈力便發揮了它的作用。
(2)潛在的能力能產生奇跡
類似醫療的治療方法,最主要是強調人體中有自然治愈的能力,應如何引導出這種能力,這才是治療的根本。我們對這種說法很有興趣,並找過兩、三位醫生討論這方麵的問題,他們都異口同聲的強調:“治病最重要的不是醫生的醫術和藥物,而是病人的自然治愈力。”他們由長期的臨床經驗發現,自然治愈力愈強的人,疾病愈快治好,醫生的工作僅是引導出這種能力而已。如果人體內的自然治愈力枯竭了,再好的醫生與藥物,都不會產生什麼作用。
此外,善意的謊言雖然不能直接對病人有幫助,但是卻可以撫慰病人的情緒。譬如醫生在治療有發燒症狀的病人時,鄭重的告訴他說:“這是非常有效的退燒藥哦!”縱然醫生給的藥隻是維生素,也可以產生退燒的作用。
由這個實例我們可以了解,人的心態對身體的影響很大,但是現代人不太相信這種奇跡。據說以前的宗教家能治好病人,這並非完全是無稽之談,應該是與“善意的謊言”原理相同。至今這種以祈禱或靈學治療的方法仍時有所聞,一般人總認為這種說法沒有根據,但確實也有人因此而治愈了。
如果病人一直持有“我能夠痊愈”的想法,絕對會影響身體的自然治療力。宗教家與靈學治療的人就是借這個信念引導出這種能力,這正是產生奇跡的原動力。
(3)幸福必須靠我們自己去尋找
這樣的原理與我們常提起的自我暗示法頗有類似之處。每天早上對著鏡子說“我很漂亮,我很受人歡迎!”的女人。必定會越來越迷人,想要實現自己的夢想,就一定要讓自己的想象保持在最理想的狀態。
人的身體有自然治愈力,心理也有治愈力,我們應該積極地將身心兩方麵的潛能引導出來。至於成果如何,就看你是否擅於引導自己,那些做得好的人,在整個人生中都扮演了成功者。而不擅引導的人,就會過著極其普通的生活,因為忽視自我暗示效果的人,必遭失敗。記住!引出自然治愈力的方法,最重要的就是相信自己具有看不見的潛能。
相信自己有潛在的能力與治愈力,這便已踏出第一步。這種力量你可稱之為神,如果你不喜歡這種不切實際的名稱,那就把它視為成功的手段。在應用這種潛能之前,應先確定目標。目標愈具體愈能發揮作用,譬如“我要賺錢”就不夠具體,應訂立更實際的目標:“我要賺一百萬!”然後,在內心不斷想象理想的狀況,明確地描述自己成功的景象。
這種將潛能發揮出來的方法,與前麵所說的自然治愈力是沒有什麼不同的。
86.不要讓自己束縛了自己
(1)假麵具能夠維持多久呢
有些人的名字聽起來很年輕,其實這些人心裏多多少少有些不願意。年輕時還好,但到了六、七十歲時還使用聽來年輕的名字,就未免顯得幼稚了些。
人的名字本是興之所至偶然取的,如被這種沒有意義的感覺約束,人生就未免太乏味了。所以,各位如果覺得自己的名字礙手礙腳的,可以在私底下為自己取個外號,也許會因此發現另一種人性傾向。
至於職業方麵也是如此。許多人因為繼承家業或受到周圍人的影響,而決定了自己的職業,甚至有些人是因為認為自己隻能做這種事,所以就放棄其他能發展的機會。其實這是不正確的,如果讓自己隻局限於唯一的渠道發展,嗜好和興趣便會因此受到限製,這種人生還有什麼樂趣可言呢?
環顧周圍的人,很多學醫的人是因為父親是醫生,或是親戚中有很多人當醫生。換句話說,他們會以繼承家業為選擇職業的前提。學校的老師也有類似的現象,決定職業時,很少人會完全依照自己內心真實的意思去選擇。
這種受他人影響而決定當醫生、老師的人,往往會因為社會價值觀的約束,必須維持表麵的嚴肅,即使偶爾到路邊攤喝酒,也會被他人認為這不是“老師”應有的行為。這便是社會普遍忽視個性的情形——從事那一種職業,就必須要有那一種職業的個性。
比如說一個小學老師,一定會被想象成是個勤勉的人。一個基督徒,也必定不抽煙、不喝酒。如果是個醫生,那他一定是個優秀而絕頂聰明的人。
同樣的,很多人也因為職業限製了各方麵能力的發展,他們會認為目前的工作是他們最擅長的,所以對其他事都漠不關心。其實,一個人的潛在能力一定不隻一個,如果過於專注一項事業的發展,其他才能就無從發揮,而做人如此庸庸碌碌地過完一生,實在有點可惜!
因此,各位應趁年輕時,多利用機會試著發揮自己的潛能,參與各種渠道的活動,更何況現今社會已逐漸改善,各位應采取積極的態度爭取機會。一個律師如果文筆不錯,可嚐試寫小說,上班族可兼作曲的工作。隻要想做便去做,你將會發現自己具有很大的潛能。
在舊觀念的社會中,不論是職業或嗜好,都被要求“男女有別”,男性必須要有男子漢氣概,女性則應從事女性化的活動。如果男性擁有較女性化的才能,大都會受到內在與外在的抑製,所以,很少有男性做美容師的工作,即使有那方麵的天賦,也因受不了壓力而被迫放棄。
女性也是如此,她們受限於母親、妻子、女人三種角色,所有的活動也都以此為中心。女性被要求最嚴格的是母親的角色,其次是妻子的義務,最後才能發揮個人的其他優點與才能。
但是時代已經不同了,身為女人一樣可以展現自己的個性與才能。
(2)發揮內在的潛能
有些人在生活方麵缺乏好奇心,例如某些大學的教授,對學問的研究極為專精,但與他談有關棒球等話題,他們卻一無所知。也有些人比較著重生活方麵的好奇心,談起麻將時顯得興致勃勃,涉及知識方麵的話題則無從以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