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做真正的知己,就必須互相信任。
——《童年少年青年》
我們平等地相愛,因為我們互相了解,互相尊重。
——《童年少年青年》
過分了解或者過分不了解,同樣妨礙彼此接近。
——《童年少年青年》
我們的心靈是那麼和諧,隨便在一個人的任何一根心弦上輕輕一觸,就會引起別一個人的共鳴。正是我們在談話中所觸及的各種心弦的共鳴,使我們得到無窮的樂趣。
——《童年少年青年》
他們對朋友的友情所以終生不渝,並不是因為他覺得這些朋友始終可愛,而是因為他們一旦愛上了某一個人,那怕愛錯了,他們都認為甩開他是不名譽的事情。
——《童年少年青年》
人們完全不相同的時候,就成了朋友。
——《戰爭與和平》
誰都會有需要朋友幫助的時候。
——《〈安娜·卡列尼娜〉的創作過程》
人隻應當忘卻自己而愛別人,這樣人才能安靜、幸福和高尚。
——《安娜·卡列尼娜》
如果愛一個人,那就愛整個的他,實事求是地照他本來的麵目去愛他,而不是脫離實際地希望他這樣那樣……
——《安娜·卡列尼娜》
隻有愛,隻有犧牲,才是唯一真實的、不為客觀情況所左右的幸福。
——《一個地主的早晨》
過不愉快的生活是件非常困難的事,而愛所有的人和被人們所愛卻是非常簡單的。
——《家庭幸福》
不論外界的條件如何,而永遠都可以得到滿足的是什麼欲望呢?是愛,是自我犧牲。
——《哥薩克》
對待人不能沒有愛心,猶如對待蜜蜂不能不加小心一樣。蜜蜂的本性就是如此。假使你對待它們不加小心,你就會傷害它們和你自己。對待人也是這樣。因為人與人之間相互的愛乃是人類生活的基本規律。固然,人不能像強製別人為自己工作那樣強製別人愛自己,然而從這一點卻不能得出結論說,人對人不必有愛心,尤其是在對人有所求的時候。
——《複活》
藝術家的目的不在於無可爭辯地解決問題,而在於使人由於生活的不可勝數、永不枯竭的表現而熱愛之。
——《托爾斯泰論文集》
用人類的愛來愛的時候,我們可以由愛變成恨,但是神聖的愛不能變。
——《戰爭與和平》
看見一頭將死的動物的時候,一個人感到一種恐怖的意味:與他自己的體質相同的東西在他眼前死下去了。但是假如將死的是一個心愛的親密的人,除了對生命的滅亡所感到的恐怖,還有一種分離的感覺,一種精神的創傷,這一種精神的創傷。正如一種身體的創傷,有時致命,有時痊愈,但是一碰到任何外界使人煩惱的觸摸,總要作痛和退縮。
——《戰爭與和平》
假如我們承認人類生活可以用理性來支配,生活的可能性就被破壞了。
——《戰爭與和平》
世上是沒有不通過勞動而能得到的東西的,愛何嚐不然——愛,這是最美最自然的感情。
——《托爾斯泰傳》
美麗是可以在一小時之內被發現、被愛上,而在同樣的時間裏又可以不愛上的,而愛一個靈魂卻需要長時間。
——《托爾斯泰傳》
我們能愛恨我們的人,但無法愛我們恨的人。
——《世界名言錄》
愛是人類唯一有理性的活動,愛是最合理最光明的精神境界。它所需要的,便是什麼也不掩蔽理智的光芒,因為唯有理智的光芒才能助長愛。
——《托爾斯泰傳》
愛是真實的善,至高的善,能解決人生的一切矛盾,不獨使死的恐怖會消失,且能鼓舞人為別人犧牲:因為除了把生命給予所愛者之外,無所謂別的愛了;隻有它是自己犧牲時,愛才配稱為愛。
——《托爾斯泰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