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家庭的磨礪,讓我們讀懂了責任(2)(3 / 3)

媽媽:

今天是您的生日,我用平時攢的零花錢和這兩年的壓歲錢給您買了一隻真皮手袋。讓您高興,這是我最大的心願。

想給您一份驚喜卻不小心惹您生氣的孩子

母親的手顫抖了,呆呆地坐在沙發上說不出一句話來。

人們常常會說:天下無不是之父母。其實這話是不對的,聖賢都會犯錯,何況身為普通人的父母呢?

孔子曾經講過為人子女者如何對待父母的缺點問題。首先是委婉地勸說,勸說的態度要溫和。如果發現父母的缺點錯誤不進行規勸,則不能稱為孝子。

如果父母不聽規勸,那麼仍要對他們表示恭順,雖然為父母不能改正錯誤和缺點而內心擔憂,但不能心懷怨恨,照樣要對他們恭敬行孝。因為他們畢竟是自己的父母親人,絕不能因為他們不明白道義、有過失就不行孝。也許在自己的孝心感召和耐心勸說下,父母會真正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而加以改進呢。

經典悟語

人們常常會說:天下無不是之父母。其實這話是不對的,聖賢都會犯錯,何況身為普通人的父母呢?

第六節 用你的快樂去感染孩子的心靈

從孩子出生的那一刻開始,我們就對他寄予很大的期望,希望他能夠按照我們規劃好的方向成長和發展。但是,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有他自己的思想和意識,有時候,他覺得父母給的壓力太大了,他承受不了了,他就會逃,會反抗……我們在關心孩子成長的時候,更應該注重心靈上的引導,而不是精神上的約束。

有一個孩子,功課差極了,老師說他的智力有問題。看上去,孩子的確有些沉默寡言,他可以一個人坐在屋前的花園裏看著花草小蟲很長時間。他的父親教訓他:“除了喜歡打獵、養狗、捉老鼠以外,你什麼都不操心,將來會有辱你自己,也會辱沒我們整個家庭。”

他的姐姐也看不起這個學習成績平平、行為怪異的兄弟。他在家庭中是一個不受歡迎的人。但是他的母親愛他,她想如果孩子沒有那些樂趣,不知道他的生活還會有什麼色彩。她對丈夫說:“你這樣對他不公平,讓他慢慢學會改變吧。”丈夫說:“你這不是教育,你會毀了他的一生。”但她卻固執己見,他是她的孩子,需要她的安慰和鼓勵。

她支持孩子到花園中去,還讓孩子的姐姐也去。母親耍了一個小心機,她對孩子和他的姐姐說:“比一下吧,孩子,看誰從花瓣上先認出這是什麼花?”孩子要是比他的姐姐認得快,媽媽就吻他一下。這對孩子來說,是多麼令人興奮的一件事,他回答出了姐姐無法回答的一些問題。他開始整天研究花園裏的植物、昆蟲,甚至觀察蝴蝶翅膀上斑點的數量。

對於她的做法,她的丈夫覺得難以理解,認為那種憐愛是無助無望的,除了暫時麻醉孩子之外,根本毫無益處。

但是,就是這位醉心於花草之中的孩子,多年後成了生物學家,創立了著名的“進化論”。他就是達爾文。

如果說父母是太陽,那麼孩子就是向日葵,他總是渴求陽光的方向。所以,父母應該做孩子心目中快樂的天使,用你的心引領著他的心,用你的快樂感染著他的快樂,千萬不要將自己思想的陰霾傳染給孩子。那樣,等於你將一顆毒瘤注入了另一個健康的靈魂裏。

經典悟語

我們在關心孩子成長的時候,更應該注重心靈上的引導,而不是精神上的約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