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幸福,源自內心的簡約
幸福是源自內心的簡約,簡單使人寧靜,寧靜使人幸福。大凡簡潔而執著的人常有幸福的人生。
一連幾日,大雨傾盆而瀉,山下的村莊遭遇了洶湧的洪水。住持心懷慈悲,讓小和尚拿著寺裏的糧食去救濟饑餓的村民,小和尚回來後向眾僧說了這樣一則見聞:大水像吃人的魔王,不但衝塌了很多房屋,還淹死了不少村民。一個村民從洪水中救起了他的妻子,卻隻能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孩子被洪水衝走。
眾僧聽罷,議論紛紛。有的說該村民做得對,因為孩子可以再生一個,妻子卻不能死而複活。有的說該村民做錯了,因為妻子可以另娶一個,孩子卻沒法死而複活。
他們的爭論被住持聽見了,住持笑了笑,命小和尚再次下山,問問這個村民當時是怎麼想的。小和尚幾經打探,終於找到了這個村民。回想起這件事,該村民泣不成聲:“當時洪水襲來,妻子就在身邊,我抓住妻子就往山坡上遊,待返回時,孩子已被洪水衝走了。”
小和尚將原話一字不差地告訴住持,住持聽完後意味深長地對眾僧說:“洪水襲來,妻子和孩子被卷進旋渦,片刻之間就會失去性命,如果這個村民當時猶豫不決的話,事情的結果又會是怎樣呢?”
現在的社會,到處充斥著形形色色的誘惑,於是人們便打著“追求幸福”的旗號去追求理想的生活,追求刻骨銘心的愛情,追求金錢,追求名譽和地位而大多時候,人們卻因為被複雜而奢侈的生活蒙上了雙眼,看不見最初想要追求的幸福。
其實,幸福是源自內心的簡約,簡單使人寧靜,寧靜使人幸福。大凡簡潔而執著的人常有幸福的人生。因為簡約,才能在紛亂錯雜中找到幸福的身影;因為簡約,才能腳踏實地過好每一天。
人生箴言
幸福是源自內心的簡約,簡單使人寧靜,寧靜使人幸福。大凡簡潔而執著的人常有幸福的人生。
第二節 幸福的六種敬禮方法
有一天,佛陀在進城的路上看見一名男子,朝著東、南、西、北四個方向頂禮膜拜,於是佛陀問他:“你為什麼這樣做呢?”
那名男子說:“我這是在祈禱呢,每天向四方膜拜,是家族傳下來的規矩。據說這樣做,就會得到幸福。”
佛陀說:“我有一套獲得幸福的六種敬禮方法,你想知道嗎?”
那個人好奇地問:“你的方法是什麼呢?”
佛陀慈祥地對他說:“獲得幸福的六種敬禮方法是:第一,孝敬父母:做兒女的要孝順,令父母高興、欣慰。第二,尊重師長:做學生的要敬重師長,接受教導。第三,敬愛妻子:妻子是個好助手,夫妻之間要互相敬重。第四,善待朋友:對待朋友要誠實、互敬。第五,尊敬僧眾:對待僧人要布施、恭敬。第六,友好地對待仆人:對待仆人要寬容,不要讓他們過度疲倦。如果能夠按照這六種方法來對待生活,你的家庭就會和諧圓滿,人生就會快樂無憂了。
那個人聽了佛陀的教誨,心中十分高興。從此,按照佛陀的教誨行事,心中的幸福感與日俱增。
佛陀告訴那人的“獲得幸福”的方法有什麼神奇玄妙可言嗎?顯然沒有,但試問人間眾生誰能完完全全地照做呢?如果每個人都能夠依此行事,相信每個人都會獲得幸福的。
在佛家看來,世法與佛法是相通的,因此,出家的人要懂世法,世法懂了,佛法就通了。所有真正的禪宗,並不是隻以梅花明月、潔身自好便為究竟。後世學禪的人,隻重理悟而不重行持,早已大錯而特錯。
先學做人,再學做佛,這是世間不變的道理。一個人如果真的能夠照此修行,不但可以使自己獲得幸福,而且還能夠造福社會,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才。
人生箴言
一個人如果真的能夠先學做人,再學做佛,那麼他不但可以使自己獲得幸福,而且還能夠造福他人。
第三節 幸福的意義在於付出,而不是索取
星雲大師佛法造詣頗深,不少人慕名前來拜訪。一天,一位有錢人向大師訴苦道:“我出身富庶,父母留給我的錢幾輩子也花不完,為什麼我絲毫感覺不到幸福?”
星雲大師問:“你的錢都用在哪裏了?”
富人說:“投資,擴大我的事業。”
星雲大師問道:“僅僅是這樣嗎?”
富人點了點頭說:“是的。”
星雲大師笑著說:“佛經上有一個故事,講的是兩個準備投胎的人被召喚到佛祖麵前,佛祖說:‘你們當中有一個人是要做一個索取的人,而另一個人是做一個給予的人,你們願意如何選擇?’第一個人想到索取可以坐享其成,非常舒服,於是他搶著要過索取的人生。另一個人也沒有別的選擇了,於是隻好做一個給予的人,佛祖便滿足了二人的選擇。第一個人來生做了一個乞丐,整天索取,接受別人的施舍;第二個人則成為了大富翁,布施行善,給予他人。”
第一個人常常因為索取時遭到拒絕而難堪,每一次在乞討時總是麵臨著難以言狀的壓力;第二個人則在布施行善時,感覺無比的幸福。
這個故事教導我們:要做一個給予的人。懂得給予,就永遠有可給予;貪求索取,就永遠有要索取。給予的越多,收獲的也越多;索取的越多,收獲的就越少。沒有付出,幸福也沒有辦法流進你的生活。
的確,懂得付出的人,會感受到不計回報的單純的滿足,會在他人的感激中讓快樂升華為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