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7章 用物的欲望,用人的才能識人與用人(4)(1 / 3)

從網絡的觀念看我們所處的社會,由於競爭的日益激烈,可供青年人選擇的機會越來越少,競爭的強度也越來越大。雖然我們擁有越來越廣大的空間,但同時我們也越來越局限在自己的那個點上,這就是現實社會給我們的警示。

一個年輕人,要想成就自己的事業,對自己在現實社會中所處的位置要有清醒的認識,要學會並懂得選擇對一個人而言是多麼重要。紐約大學校長約翰·豐拉德曼就是通過《紐約時報》當上校長的。他當了大半輩子國會議員,終於在一次競選中失去了席位。

“1997年,所有的不利因素都同時向我襲來,勢不可擋,等到它們消失得無影無蹤的時候,競選也就失敗了。我理智上明白將發生什麼事,盡管心裏不喜歡,對失敗,如果理智能夠理解,感情也就能接受了。

“我問自己:下一步該怎麼辦?”

“我很清楚,競選終將失敗,作為《紐約時報》的忠實讀者,選舉的那個星期天我在報上讀到一則招聘紐約大學校長的廣告,當時我沒在意,選舉後的星期三早晨,我卻打電話給國會裏的老同事柯廳市長。他說:我很遺憾,約翰。”

“我答道:艾德,這是意料之中的。”

“他問:你現在打算怎麼辦?”

“我說:艾德,我想當紐約大學校長。”

“1997年2月,《紐約時報》登載了我榮任紐約大學校長的消息。”

有時,最簡單的選擇就擺在你麵前。

其實,在此談論的不是如何行動,而是如何思考。在某種程度上說,得到一份工作還是件容易事,關鍵是腦子裏要想得通。

重新塑造自己,即是與自己最初的、首要的對話。

一份份工作來了又去,即使為自己精心設計的發展方法也可能再次改變,但如果能學會重新抓住自我感覺,如果能明白自己永遠擁有選擇的機會,一個人的餘生就會獲得無可估量的機會。

人的一生充滿了選擇,不僅要選擇工作,還要選擇財富、情感、快樂、幸福、婚姻、朋友、生活態度、生存方式等等,其中選擇什麼樣的生活態度是最重要的。所有的成功人士在生活態度上選擇的都是一種積極的生活動力,這種無形的巨大力量盛開了一朵又一朵燦爛美好的人生之花。

我們不難想象,一個沒有什麼動力的人將會是一個什麼樣子。將一塊石頭放在顯微鏡下仔細觀察,會注意到它不會有任何變化。然而,如果放上一個珊瑚蟲,就會發現珊瑚蟲在慢慢生長變化。其中的道理很簡單:珊瑚蟲是活的,石頭是死的。生命的唯一標誌是生長發展。這一標準也同樣適用於人的精神世界。如果一個人在發展,他就具有生命力;如果停止發展,他就會失去了生命力。

認識到自己應該在生活中保持愉快,並願意為之付出努力時,可能以兩種不同的需要作為動力,比較普遍的一種是將自己的所謂的缺陷或不足作為動力。

另一種則是積極向上的發展動力,象感到人生多麼美好,因此,不能虛度光陰,要努力地學習、工作和生活。這種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令人充滿無限動力,激發人不斷前行。

人的生活動力應當是後一種,即要求發展的迫切願望,而不應總是出於彌補不足而產生一種被動需要。隻要認識到自己應該不斷發展與進步,並不斷充實自己的生活,這就足夠了。一旦決定讓自己陷入惰性,或產生一些不健康的情感時,那意味著已經決定讓自己停止發展。以發展為動力,就意味著要充分體現自己強大的生命力,讓生命煥發出應有的光彩,獲取人生最大的幸福。而不是時時想到自己的某些缺點和失誤,感到自己有必要改正與提高,如果這樣,人一定會哀歎人生多麼勞累。

隻要選擇以發展為動力,最終一定能夠支配自己現時生活的每時每刻。有了這種支配能力,你便可以主宰自己的命運,既不會感到力不從心,也不會人雲亦雲,毫無主見。有了這種支配能力,一個人便能夠決定自己的外界環境。蕭伯納在他的一個劇本中寫道:

“人們通常將自己的一切歸咎於環境,而我卻不迷信環境的作用。在這個世界上,有所作為的人總是奮力尋求他們所需要的環境,如果他們未能找到這種環境,他們也會自己選擇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