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紀,太平洋中卡羅萊群島的雅普島上,島民們用開采出來的石頭當錢。這種石頭的直徑從一英尺到十二英尺不等,每塊石頭的中心都鑽了一個洞。可以用木棒從這個洞穿過去,來搬運這些非常重的石頭。這種石頭錢叫作斐,是從雅普島以南400英裏的一個島上開采出來的。這些石頭必須是潔白的,紋理細密的石灰石。如果石頭的質地符合要求,那麼石頭的大小就是決定其價值的最重要的因素。在經過海上的航行把這種石頭錢運到雅普島以後。許多塊石頭錢都太大了,不能方便地往島上運送,這就導致了斐錢的獨特的交易。當錢的所有權已轉移時,真正的那塊石頭仍保留在原地。錢的上一位擁有者隻是發表一個口頭聲明,說錢已經易主了。新的所有人甚至不在石頭上做一個任何形式的記號。這塊石頭也許仍呆在上一個所有人那裏,但每一個人都知道它已經屬於另一個主人了。島民們把椰子、煙草、成串的珠子當作斐錢的硬幣。
如果隻是一個簡單的聲明,一個頭腦中彼此的承認,就能完成對斐錢所有權的交換,那還有什麼必要把它從一個島上運到另一個島上,如果大家都一致認為某個人擁有某塊石頭,那麼這塊石頭具體在哪兒就無關緊要了。一個關於一塊奇大無比的石頭的傳奇故事,證實了這個道理,這塊石頭賦予雅普島上的一個家族以極大的財富。而好幾代人以來,從未有人見過這塊石頭。大家都認為這個家族真的很富有,因為這塊石頭在從它的開采地運到島上的長途跋涉中,掉進了海裏。在劇烈的風暴中,托著這塊石頭的木筏從前麵的拖船上磨斷了繩索,大石頭滑入了海洋深處,當然不可能再把它找到了。然而,當那些死裏逃生者向人們講起那塊石頭的巨大無比以及美妙絕倫,並認為它的所有者不應該因為它的丟失而受到挑剔時,大家都同意不應該因為它現在躺在海底而影響了它的價值。幾代人的時光過去了。這塊富有傳奇色彩的石頭,其價值仍然絲毫無損,既然在活著的男人們和女人們的心目中,它的價值永不消減,那麼不管它是在這個家庭的前院裏,還是放在大海裏,都是一樣的。
這是一個美麗的故事,在當今這個時代,當然再不會有這樣迷人的故事。如果美國聯邦銀行的600噸黃金在搬運過程中掉進了百慕三角洲,沒有人會承認它仍擁有這批黃金,現在不能進行流通。這是因為現代社會人們的信用越來越差,人們對金錢的隱秘的態度,是沒有任何神話可說。盡管如此,這般現實的態度,並沒有給予我們多大的幫助,在某個方麵暴露了人們的短視。對每個人而言,既有看得見摸得著的財富,也存在著看不見摸不著的財富。這個觀念的提出是隨著知識經濟的提出而出現,在這裏我們不想討論這個觀念究竟是由誰最先提出的,僅僅是因為感覺到社會的需要,才在此傳播這種觀念。
過去,我們曾接受過培根的知識就是力量這個口號,後來又有了科學就是生產力,因而知識就是財富就有了市場,知識就是力量這一點已經被曆史充分證明,科學就是生產力,也表現得比較直接,但知識就是財富,在理論上雖然說得過去,事實上還不是那麼回事,比如無論是在東方還是在西方國家,博士是最高學位,它和博士後一樣,應該是擁有最廣泛深厚的知識的博學之士,然而各個國家博士都不是富有的象征,同樣存在著貧窮和失業問題,而一個低學位的人如果學得一個好的專業,就不存在著失業,而且會很快進入富有階層,這就否定了知識就是財富,事實上知識就是知識財富就是財富,知識不等於財富,尤其是在具體的問題具體的人身上,尤為如此,這種說法隻有退一步在國家和社會這個意義上,知識才等於財富。所在在當今世界仍然是以個人和家庭為人生目標,以個人為社會細胞,注重個人奮鬥的時候,如果沒有新思維,不斷轉換觀念,就象美麗的斐錢,隨巨大的石頭掉進了大海裏。
看不見的財富現代人是不會承認的,我們現在就是要在知識的海洋裏,找到這個財富,所以這裏為大家介紹一個新概念,“虛擬財富”。很多人將在這個概念裏,找到自己的自信,幫你弄清楚這筆財富的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