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事情很快就有了轉機,或者是意識到了直接跟李默對抗並不明智,東二院的幕後人物很快就調整了戰略,配合李默開始殺豬。
當然是揀著她不喜歡的豬殺。
殺豬取肉,得到的好處讓李默解了燃眉之急。
大夏度過了一次嚴重的財政危機,現在大夏的經濟在快速恢複,市麵物價趨於穩定,民生必需品的價格在穩步回落中。
因為出台了相對合理的賦稅製度,大批的流民開始返回家園,但在外流浪的人依然很多,尤其長安洛陽兩地,流民尤其多的很。
這不僅加劇了京城物資供應難度,使得京城的物價居高不下,讓土著居民叫苦不堪,也讓京城的治安環境日漸惡化。
李默向謀士們征求意見,張顯獻了一條計謀:減少對長安的糧食供應,將長安的糧價提升到一般人家根本吃不起的地步。然後給予擁有本地戶口的百姓以一定的實物補貼,同時在京郊設立粥棚接濟吃不上飯的流民,如此一來,盤踞在城內的流民自然消解。
李默遵照此法施行,果然大見效果,城內糧價飆升,大批聚集在城中的饑民開始離開,湧向城外接受救濟,飯可以吃,但不能白吃,官府動員百姓回鄉,不願意回鄉的則就地組織起來送到工地上去。
年久失修的水利工程得以複工,因為有大量廉價且不會耽誤農時的勞動力。
除了興修水利工程,李默還規劃了幾條關係國家命運的大動脈,以盡可能的消解兩京的無業流民。
大夏的經濟在逐步恢複之中,財政收支也趨於平衡。
這個時候河北方向傳來消息,盤踞鎮州多年的何緬病死了。
何緬這一死鎮州的局勢就微妙起來,他的四個兒子中除了長子早夭,其餘三個兒子俱已成人,且都有獨當一麵的實力。
三兄弟誰也不服誰,老爹屍骨未寒就同室操戈起來。
鎮州是河北三雄中最弱的一個,幽州和魏州早有吞並之心,現在機會來了,兩家立即出兵奔向鎮州。
鎮守太原的周湛緊急請示李默當作何應對。
李默就拿此事來考問李卓,詢問應對知道。
李卓道:“鎮州疲弱,又群龍無首,早晚被人所吞,而朝廷經曆累番動蕩後,其實鞭長莫及,眼下當接一麵旗子來長安,先卷起來,等待將來時機成熟再亮出來,豎起來。”
李默道:“現在出兵難道不好嗎?”
李卓道:“河北三雄實力雄厚,不似山東諸侯容易對付,如今國庫空虛,出兵未能討平,反而會打草驚蛇。倒不如讓兩毒相鬥,待兩敗俱傷,我坐收漁翁之利。”
李默深以為然。
克日授意張白露將何緬三子何鎮接到了長安。
鎮州之爭最終王寅勝出,王寅扶持何緬次子何茂為鎮州之主。
何緬的另一個兒子何鞏則去了幽州。
鎮州之爭李默始終沒有出兵,甚至連譴責都沒有,這讓朱克勳和王寅感到很安心。朱克勳為了討好李默,送了他一個禮物——李默的女兒李美娘和他的外孫無名氏。
李美娘早前和辛安恒一起被安置在代州,李默伐雲州,代州方麵疏於管束被二人逃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