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到了地上的時候,四爪著地,還有一爪抓著明珠不放;而蛟一落地,四爪抓住種種繁華,貪戀塵世,從此不願離開。一個有明珠,自然其心光華,再次飛升;一個無明珠照耀,內心漸生汙濁,想要再得飛升便很難了。
所以,人們隻知爭論龍與蛟的區別,究竟是五爪還是四爪,卻不知更大的分歧在於二者對生活的態度。其實,做人也是一樣的。青雲直上還是墜入深穀,全在一個人的選擇。
古今中外,許多能影響千秋萬世,在後世被稱賢稱聖的偉人,在當時處境都很淒涼寂寞。之所以這樣,原因就在於一個選擇,孟子之所以寂寞,是因為他選擇了為王道政治而奔走。
《史記》一書中,司馬遷為孟子這個選擇的後果做了很好的注解。孟子奔走於各個國家,都被作為一個擺設,受到了冷遇,而與他同時代的鄒衍卻是風光無限。“是以鄒子重於齊。適梁,惠王郊迎,執賓主之禮。適趙,平原君側行撇席。如燕,昭王擁彗先驅,請列弟子之座而受業,築碣石宮,身親往師之。”鄒衍在齊國極受尊敬,連一般的知識分子稷下先生們,在他的影響下,也受到了齊王的敬重和優待。
無論是孟子還是鄒衍,都是治世之才。孟子是聖人,鄒衍也不是欺世盜名之輩,隻是二人堅持的思想不同。恰好一人的思想主張與當世君王的意願相符,從而得到重用;而另一位卻因其思想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不能為君主們所接受而已。同一時代的傑出人士卻有不同的命運,原因隻在一個選擇。
人一生中不可避免地要麵對選擇。在選擇之前,未來是不確定的;在選擇之後,你所做的選擇就成了既定的事實。即使有無數人來對你的選擇進行評價和批判,都不能改變你已經做出的選擇。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也。”人生必須麵臨選擇,而選擇不同的路就會造就不同的人生。
顏回和子貢同為孔子的弟子,二人的遭遇卻大不相同。
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他出身貧寒,自幼生活清苦,卻能安貧樂道,不慕富貴。他性格恬靜,聰明過人,長於深思。孔子所講的許多高深道理,他能完全理解,且能“聞一知十”。
顏回跟隨孔子周遊列國,過匡地遇亂及在陳、蔡間遇險時,子路等人都對孔子的學說產生了懷疑,而顏回始終堅持不渝。不幸的是顏回早逝,葬於魯城東防山前。孔子對他的早逝感到極為悲痛,不禁哀歎說:“噫!天喪予!天喪予!”
顏回一生沒有做過官,也沒有留下傳世之作,他的隻言片語,被收集在《論語》等書中,其思想與孔子的思想基本是一致的,後世尊其為“複聖”。
孔子在顏回逝世之後感歎道:“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身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孔子的另一位弟子子貢也是博學多才,他洞察時勢,能言善辯,在經商和社會活動方麵都很有成就。
《史記·貨殖列傳》共載17人,子貢列在第二。子貢善於掌握市場信息,並“與時轉貨貲”,在商業經營和國際貿易中取得了巨大成功。他“常相魯衛,家累千金”,“富可敵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