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曆不等於能力(2 / 2)

杜書伍先生曾說:任何壓力都有一個相同的特質,就是當一個人碰到一件事而感覺到“我不會”、“我不熟悉”或者是“我不確定”時,就會感受到壓力。緩解壓力的方法,便是去了解、掌握狀況,並且設法提升本身的能力。

隨著我年齡的增大,社會經曆多了,我對知識的認識和理解逐步加深,有了新的想法。

在學校讀書,學習基礎知識,是很重要的,特別對童年和少年,這種學習等於為修建一座大樓打基礎,基礎當然是越牢越好。我就因為沒有好好讀書,基礎差,工作起來經常感到非常吃力,同一件事情總是要比別人花的力氣多,要辛苦得多,也總是要比別人多用幾倍甚至十倍以上的精力去完成。

同時,我也深深地體會到:學習還有另一個主要的方麵,那就是我的大學:社會。

這些年,我不斷從社會實踐中學習。我所學到的許多方麵知識,是學校無法學到的。我的能力、我的膽識、我的為人處世……都是從社會實踐中得到的,從某個意義上講,對我來說,沒有上大學是一件壞事,但能早日進入社會大學裏“學”,又是一件好事。我從18歲讀到現在,我還要繼續讀下去,社會是一本讀不完的“書”。

在我的經曆中,我有失誤,甚至失敗,也吃過虧、上過當,但從錯誤和挫折裏學精、學巧,成長、成熟起來。

從社會實踐中,我得到了最珍貴的東西,使我懂得了:生活不相信眼淚,相信實力。這是商品經濟的競爭中普遍存在的法則。“說不贏該輸,打不贏該敗。”,國際上不也是這種實力政策嗎?美國人到處指手劃腳,充當國際警察,憑的就是有錢,財大氣粗,打不過它,它就稱霸。

打工也是憑實力,力氣小,沒實力,幹活都要輸人一半,老板看不起,炒魷魚先炒你,有力氣的人,如果又會動腦筋,自然而然就成為打工仔的頭,這是自然篩選出來的。在充滿競爭的社會裏,打工仔競爭也是激烈的。打工仔從全國各地湧入深圳,本來就是從五湖四海一批一批地結伴而來,各地生活、語言千差萬別,加上年輕人火氣大,文化又少,很容易發生磨擦,動不動拳腳相迎,動起手來那就全靠實力了,沒得商量,說不過認輸,打不過低頭,有時你是忍無可忍了,躲也躲不開了,沒有實力就要受欺負。剛來深圳的時候,我也沒少打過架,甚至拉幫接派打群架,打得頭破血流,鼻青臉腫。不過“梁山好兄弟,不打不相識。”,我還真的在打架中結識了一些外省的朋友。

這些往事,我沒有忘記,我也不會忘記。它是我人生中的一個階段,也是我事業的一個裏程,是社會大學所讀的“打工仔”的重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