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6年12月底的一天,卡內基寫下了這樣一段備忘錄:“人生必須有目標,而賺錢是最壞的目標。沒有一種偶像崇拜比崇拜財富更壞的了。”此後的歲月裏,他經曆了人生所能經曆的一切傳奇,到1919年去世前,他共捐建了近3000座圖書館,加上其他的慈善捐助項目,捐獻總額高達3.3億多美元。
他說:“富有著死去的人,死得可恥。”
奧黛麗·赫本說她最自豪的時刻,並非手捧奧斯卡小金人那一瞬間,而是她抱起非洲貧困兒童的時刻;
伊麗莎白·泰勒說她最驕傲的時刻,並非扮演埃及豔後,而是坐著輪椅出席慈善演出的時刻;戴安娜在公眾前最優雅的時刻,也是她親吻智障兒童的時刻。
時尚的最大特點就是具有極強的傳染性,時尚由社會精英創造,爾後以極為迅速的速度流傳開來。所謂的精神時尚就是將有限的精力投入到為公眾服務的事業中來。這是一種積極健康的生活態度和價值取向。當人們不再對物質上的追求瘋狂著魔,而是對於人性的關懷殷切愛護時,世界才會沿著美好幸福的道路前進。
顯然,這些名人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修建起一條精神道路,這便是貴族精神的一種最為樸實的體現。當然,當今的中國並非無動於衷。已經有不少人開始行動起來。
2006年是明星慈善的井噴年,馬豔麗、孫儷、周迅、張靚穎、濮存昕……紛紛掏出銀子,舉辦慈善捐贈活動,為貧困失學兒童或受災人群奉獻愛心。
印尼海嘯發生時,李連傑正帶著女兒和保姆在馬爾代夫的海灘邊散步,鬼門關前走了一遭,讓他對生命有了更深的感悟,他在向災區捐出了50萬現金後,又決定發起成立慈善基金,並再度捐出50萬元作為啟動金。因為一個由頭的牽引走向慈善的明星還有梁家輝、李亞鵬、劉德華等,他們大多懷著被喚醒的悲憫之心投身慈善,盡管演員天性,但他們對慈善的表白確實不容懷疑和詬病。
王菲、李亞鵬夫婦將命運中的不善變成了大善,2006年12月26日,他們為自己創立的“嫣然天使基金”在北京舉辦了“嫣然天使”基金答謝晚宴。名人號召力奇強,晚宴星光堪比任何一場頒獎典禮,各路大腕親臨現場,紛紛慷慨解囊。有媒體評論說,答謝晚宴“是史上最節儉、又最多明星出席的慈善晚宴,每分每毫都希望給患兒,不亂花一分錢。”一晚上,又籌善款600多萬,答謝晚宴成了籌款晚宴。
慈善和公益事業成為新時代的時尚主流,這是不可逆轉的趨勢,也是國民價值觀的正確取向。對於名人而言,他們的善舉無疑起著一種號召和流行的作用。但僅僅依靠名人卻是不夠的,一個國家民族想要真正富有貴族精神,就必須從根本上轉變那種純粹的物質時尚的追求。現在雖然看到不少機構,比如:大學、企業或是民間的公益團隊,他們都會力所能及為公益事業做出貢獻。但這僅僅隻是一個開始。從追求物質時尚到精神時尚的轉變,需要一個長時間的過程,也是對國民精神的洗禮。隻有當這種精神時尚的理念深入到每個人的骨子裏,大家不但能夠因為某種原因參加團隊中的公益事業,而且能夠自發的去關愛社會,關心他人的健康與生活,這個民族才能真正變得高貴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