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靜者有根——歸根曰靜,靜曰複命(3 / 3)

百動不如一靜;百言不如一默。“靜處”可以使我們更深刻地感受人生。說到靜中改過,其實就是要學會在靜中思考,要想一些白天和工作中想不通,解決不好的問題。而思考的前提必須排除幹擾,必須安靜。

老子說:“清淨物之正。”南華真人發揮更詳盡:“水靜猶明,而況精神?聖人之心靜乎,天地之鑒也,萬物鏡也。夫虛境恬淡,寂寞無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也。”世間凡夫俗子,為名、為利、為妻室、為子孫,心如何靜得下來?外感熱浪,內遭心煩,故燥熱難耐。

寵辱不驚,看門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卷雲舒。其意既是方法,也是心態。運用之妙,則存乎一心。動心不如靜心。所謂“靜若處子,動若脫兔”,沒有先期的“靜”,也定會沒有後期的“超脫”和“速度”。

在今天,我們也許什麼都不缺,什麼都能得到滿足,但我覺得唯一缺少的恰恰是寧靜。韋桂美的散文《渴望寧靜》,也許就反映了很多人的心聲:

我常想:假如我能夠擁有這樣的一間小屋那該多好,它麵朝大海,讓我能夠倚著窗看雲卷雲舒、看海鳥戲浪、看白帆點點;它或是輕巧地擱置在山腰上,讓我能夠安詳地傾聽鬆濤陣陣、聽山泉歡唱、聽天籟齊鳴,沒有喧囂的噪音,沒有汙濁的空氣,隻有大自然在演奏空靈的樂曲和隨風而來的清純的氣息……

當我把這一想法說給一位朋友聽時,她滿臉愕然:“想不到活潑開朗、樂觀自信的你竟有這種消極避世的念頭!”看來,她誤解了我。陶淵明嘯傲林泉,以菊為伴,是“不為五鬥米折腰”;林和靖結廬孤山,梅妻鶴子,亦因不趨榮利。而我渴望臨海倚山,並不是厭倦了人世,也不是想成為“世外高人”,而是想擁有一份寧靜,心平氣和地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試想,一個癡迷於閱讀,又喜好塗鴉的人,誰不希望能擁有一片寧靜的處所呢?讀書時不會有喇叭聲來破壞那份清靜,寫作時也不怕擔心馬達聲來打斷思路,真是此樂至極!其實,不必刻意去做孤雲野鶴,重要的是能讓浮躁的心變得靜若止水。有一句話說得好:“如果你不能改變環境,那就改變自己的心境吧。”在自然與社會中,作為萬物之靈的人類總會有無能為力的時候,當現實既無可抗拒又不能回避的時候,一味地抱怨隻能加深自己的不幸。因此,我們必須學會調整自己的心態。明白了這些道理,我學會了讓自己在喧囂中享受寧靜,讓渴望寧靜的心徜徉在音樂世界裏,或是漫步在人文大師們的文字花園中,或是把自己的經曆和感受訴諸筆端……每當這時,我會感到自己是一隻純白的飛鳥,棲息在高高的樹梢上,沐浴著清晨金色的柔和光芒……

毛國聰先生說,世俗是我們靈魂的流放之地,寧靜是我們肉體的放逐之地。

當然,追求寧靜的方式不同,寧靜也有強迫寧靜和自然寧靜之分。強迫寧靜是通過追求刺激使身心疲憊,這種寧靜是一種空虛。自然寧靜是心靈的舒放,思想的遠足。

“人是不能隻靜不動的,即使能也不可取,如一潭死水。你的身體盡可以在世界上奔波,你的心情盡可以在紅塵中起伏,關鍵在於你的精神中一定要有一個寧靜的核心。有了這個核心,你就能夠成為你奔波的身體和起伏的心情的了。”周國平大師的話值得我們思考。

靜心課十九

天氣暖和的時候,不妨偶爾淋淋雨。任由雨點打在身上,雨水在皮膚上流淌,感受其中的小樂趣。享受這種和自然的親近感,同時提醒自己不要忘記和自然界的永恒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