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協助孩子完成社會化的過程是用什麼樣的方式呢?可以簡單地區分為兩極:一種是滋養他,陪伴他,保護他,給他足夠的空間,讓孩子去接觸、去學習、去犯錯、去經驗所有的一切,父母隻在旁邊,用守護的方式,用分享的方式,用帶領的方式,用愛的方式,讓孩子慢慢進行社會化;另一種是孩子的自我在社會化過程中被打壓、被灌輸、被教導、被指責、被否定、被壓抑。當然壓抑的方式不一定就是采取否定的態度,比如一個孩子正在哭,媽媽很可能會去說:“哎呀,你在哭,媽媽真心疼你。”接下來媽媽可能會安慰孩子:“如果你不哭了,我帶你去玩兒,給你買玩具。”孩子為了得到他更想要的東西,他把自己的悲傷當作代價,於是控製住原來的狀態,來換取他更想要的。媽媽雖然讓孩子止住了哭泣,但同時傳遞了另外一個信息:在父母的心目中,這個哭泣是不好的,所以孩子要控製住,要讓孩子停止。
為什麼當孩子悲傷的時候,父母不能隻是靠近孩子,對孩子說:“爸爸媽媽看到你很傷心,很難過,要不要告訴爸爸媽媽發生了什麼事,哭得這麼傷心?”這樣,孩子就會繼續哭,因為他的悲傷被你承認,被你接納,被你認同,他會繼續哭,繼續說。當他把這個悲傷的事情說完之後,這個事情就結束了。我們說過悲傷是一個結束。孩子在說完以後,也許他眼角還掛著淚水,就蹦蹦跳跳地跑出去玩兒了。這個時候孩子的悲傷情緒是得到了支持、接納,同時也給了孩子足夠的空間讓他去經驗、成長和成熟。
然而我們的父母往往會介入孩子的自我世界,打斷他的世界,讓孩子成為他們想要他變成的樣子。孩子的自我被打斷以後,為了要換取更多的愛,為了要避免更多的傷害,為了害怕被冷漠或被疏離,為了怕父母不再理他,不再關心他。一個孩子去努力控製他自己原來生命的流動,然後切斷這個流動,成為父母心中想要的那個樣子。這樣的一個社會化,結果隻能是負麵的。我們要懂得孩子有自已的選擇和覺察,這樣所產生的就是他自己的良知,以自己的經驗為基礎進行學習,那個時候自我的發展才是健全的。
我們的親子教育就是要讓孩子在父母的嗬護、引領下,有足夠的空間去經驗,去發展孩子的自我能力,完成健康的社會化。覺察力的五項修煉所謂的自我成長,必須要經過自我探索,然後具備越來越深刻的和自己接觸的能力,逐漸培養探索和接觸能力,從而培育出覺察的力量。覺察力有五個項度:深度,廣度,速度,敏銳度和清晰度。也就是從探索到接觸,再到逐漸產生深度,然後逐漸拓展廣度,在同一個刹那,迅速感知到此人此事對我事業的影響,對我人際關係的影響,對我家庭的影響,可以立刻領悟到各個層次。深度有了,廣度出現了,那麼覺察的速度就會越來越快,越來越敏銳,越來越清晰。然後你會逐漸覺察到你的成長過程,如何影響你現在的夫妻關係,親子關係以及你的事業,有了這份覺察,你才能開始走上成長之路。
這條路是沒有人可以幫得上忙的,你真正的老師,就是在你內在深處的佛性,你的覺察力。
為潛能開發正本清源
最近很流行的,可能在座各位也知道的,大概從九一年、九二年開始,曾經有過目前已經被政府禁止的那種傳銷,後來到保險業,他們也有非常多所謂的潛能開發課程。那麼什麼叫做潛能?這是我要問的第二個問題,大家對潛能有沒有什麼認識?這個認識是周全的,還是偏頗的,而潛能這個觀念到底從哪裏來的?
我相信從九一年開始有很多在台灣經營得不太好的講師們來到國內,在傳銷業發揮了很大的影響力,也帶動了這樣一個所謂的潛能開發培訓市場,然後慢慢地到國內的第二個行業,就是保險業。所以從傳銷到保險,從傳銷被禁了以後,非常多的傳銷業的講師們進入到保險業,甚至於進入到大眾市場,成立培訓公司,而潛能這個觀念大約在國內已經有十二三年了。
近年,我發現了這樣一個狀況,很多人對潛能的了解都比較偏頗,也不很全麵。
從傳銷到保險,到企業家,他們的潛能開發是一個善惡樹上的智慧果,也就是原罪定義之下的一種潛能,就是要把你盡量訓練成“對”的樣子,你們上的那些潛能開發課是不是要積極、勇敢,要充滿愛、要對人和善、要親切,也就是隻讓你展現出人性中所有好的方麵,而人性中不好的方麵都要消滅掉,可惜的是那個部分是消滅不掉的。這樣的訓練結果,如果以精神醫學來看,隻會逐漸造成人格分裂症。你越是打壓、不理睬的那個負麵的部分,當你自己控製不了它的時候,就找一個課來幫你殺死它,如果這個老師的能力還不夠,再去找更高明的大師來幫你把它殺死。你以為你控製住它了,突然有一天你失控了,你自己以為你是主人,但是到最後你變成了它的奴仆。
所以有很多人就開始跳這樣非常熟悉的人生四步舞。第一步就是認為它不好;第二步就是盡量地控製、管理;第三步是控製不了,爆發傷人或者傷害自己;第四步是悔恨、自責,然後循環往複。
有些人就是這樣理解潛能的,但在人本心理學中,從人性的角度來看,所謂的潛能就是一粒種子,它擁有終其一生的一切的可能性。你去探索,去接觸,去擁有人性的一切可能性,最後才能談到你有沒有智慧,是否可以使用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