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和規範。它是一把標尺,衡量著高尚與卑微;它是一盞明燈,指引著人們前行的方向;它更是一種力量,鞭策人們與真為鄰,與善為伍,與美同行。
我國向來就是一個崇尚道德的國度。從孔子的“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到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以及後來“修身潔行,言必由繩墨”,“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一句句擲地有聲的語言,是人們純潔內心彈奏的最美妙的音符。從堯舜禪讓到孔融讓梨,從多舍生取義、為道獻身的革命先烈到誠實守信、見義勇為、助人為樂的道德模範,一個個讓人肅然起敬的故事,是人們崇高品德綻放出的最美花朵。翻一翻中國的曆史,不管是古代史還是近代史,無不閃爍著道德的光芒,無論何時都會讓人們心潮澎湃、無限敬仰。
然而,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當物質達到了空前的豐足後,人們的道德卻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貧乏。當眾生喧囂幾乎遮蔽凶手連捅受害者八刀的殘暴,當留日學子將屠刀揮向自己的母親,當瘦肉精和染色饅頭大行其道,當大學生把撞到的婦女連捅數刀,當躺在車輪下的小悅悅麵對的隻是路人冷漠的眼神……麵對這一切令人咂舌的慘劇,我們不禁要問,這究竟是怎麼了?!我們的社會儼然迎來了必須深刻反思的“底線時分”。
《易經》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道就是精神,器就是物質,兩者必須平衡。人類幾千年來都被這兩者撕扯著,也一直在做平衡的努力。在很長的一段時間中,中國曾經是一個泛道德主義的國家,人們的社會生活,處處被綁架上了道德法庭,接受道德的拷問,乃至於忽略或者踐踏正常人性,“道德殺人”曾經也是比較普遍的現象。現在,我們已經走過了這個階段,這無疑是巨大的進步,但我們需要防止走向另一個極端,那就是陷入物質主義的糟粕中,導致道德上的虛無、扭曲與異化。物質與精神,個體與社會,隻有真正構成和諧關係,才能重建道德高地。
轉型期社會,傳統道德全麵解體,而新的道德觀尚未建立起來,我們正處在這樣的真空中。一方麵拋棄了傳統道德,比如說,“仁”與“義”,比如說,“禮”、“義”、“廉”、“恥”等,很多準則被我們拋棄了,道德重建,需要我們從中吸取有益的營養;另一方麵,很多人片麵理解了西方道德,認為西方自由市場經濟社會中,就是掠奪剝削,就是自私自利,就是爾虞我詐。
溫家寶總理說:“企業家身上應該流著道德的血液,而不能隻流淌利潤的血液。一個企業要做大做強,必須關心社會,承擔必要的社會責任。”哲學家康德說:“世界上有兩件東西能夠深深地震撼人們的心靈,一件是我們心中崇高的道德準則,另一件是我們頭頂上燦爛的星空。”道德是引導人們追求至善的良師,是社會矛盾的調節器,是催人奮進的引路人,是公正的法官,不僅調節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而且平衡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道德問題不能完全靠體製,個體的修煉和塑造同樣顯得重要。一個成熟的社會應該是這樣的,官員也好,學者、公眾也罷,都應上有對精神信仰的敬畏,下有對製度約束的顧忌,個體道德和社會道德,應該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關係。
正視道德失範現象,正是為了促進道德重建。我們欣慰地看到,我們身邊依然有不少人,固守著自己的道德底線,有著自己高尚的道德追求和道德操守。道德重建,需要我們從自己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本書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生動有趣的事例,精辟深刻的論述,闡釋了道德的內涵以及道德修養的途徑。無論你是企事業單位領導、普通職工,還是在校學生,都有必要沉下心來好好讀讀,因為隻有重建道德高地,我們才能擁抱一個燦爛的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