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元108年,吐番部落首領上官無狄率四十萬雄兵,兵分兩路,南北夾擊,一舉殲滅坤朝蕭北大營,南蛟大營。
繼而,彙師東陽慧州,直逼坤朝東都。
時至,坤朝危在旦夕,武帝宇文龍,令青龍將軍南宮麟率三萬精兵鎮守東都北門,令白虎將軍納蘭鶴率三萬精兵駐守東都南門,令玄武將軍宇文爍率三萬精兵鎮守東都西門,令驃騎將軍仲山俊率三萬精兵鎮守東都東門。
一時之間,兩軍對峙,上官無狄束手無策。軍師公孫謀主張大軍圍困東都,堅守不攻,待坤朝糧草已盡軍心渙散,在一股作氣攻下整個城池。
不知不覺,東都已被圍困三個月,城內早已饑荒一片,十萬居民不到一半。打探得知城中百姓,因戰患而民不聊生,上官無狄於心不忍,下令撤走三軍,留下萬擔糧食,以慰東都百姓。
熟知,大軍剛撤走,坤朝皇帝宇文龍下令將敵軍留下的糧食全部奪走,不留城內百姓一絲一毫。
目睹城池百姓,因奪糧而被殘忍殺戮,四位將軍怒發不可收拾,一氣之下,聯手將宇文龍皇室一族,全部斬殺,歸順上官無狄。
上官無狄不費一兵一卒奪得東都,念城池百姓因此次戰爭死於非命,率全朝文武百官叩拜上蒼,祭亡者靈魂,討己之過錯。
一時間,上官無狄感動坤朝上下萬千子民,被擁護為皇,開劈乾朝新的紀元。
乾朝剛剛成立,太祖皇帝上官無狄論功行賞,封南宮麟為南宮郡王其長子長孫世襲,封納蘭鶴為北宮郡王其長子長孫世襲,封宇文爍為東宮郡王其長子長孫世襲,封仲山俊為西宮郡王其長子長孫世襲。封軍師公孫謀為首任輔相管理朝政大小事務,又逐一封賞了有功之臣,大小將軍文臣官吏不下百餘人。
太祖皇帝在位期間,樂於朝政,獎罰分明,善於學術,將萬裏河山整理的井然有序,國富民盛。文臣武官也是潔然一身,紛紛效仿太祖皇帝,愛民如子,立朝綱法紀嚴明,不受賂於無功,不貪圖享樂。
乾朝在軍臣同心同德治理之下,已達到空前絕後的繁榮。
然,太祖皇帝創下的繁榮基業,傳至高宗上官無極之手,不足十年光陰,已敗得國庫虧盈,貪官橫行,民生慘淡。
眾朝之臣,唯西宮郡王仲山俊不畏權勢,屢次觸犯龍顏,樹朝綱新風,嚴懲垢髒納汙者,直言高宗皇帝昏雍無能,敗壞太祖皇帝辛辛苦苦創下得基業。
高宗皇帝一怒之下,暗中指使親信,汙蔑西宮郡王仲山俊有謀反之舉,將其誅九族,另從皇氏一族,封上官劍雄為西宮郡王。
至此,朝野之中,無人敢麵目張膽上書披落高宗權淫朝野的不是,已致君臣之間相互猜忌,相互防範。君沒有王法可依,侵淫榮華富貴,早已失去威信。臣沒有衷心耿直,隻求自保,為一己私利排除異己,顛倒是非黑白。
高宗上官無極不僅昏庸,殘暴手段令人發指,若是有人膽敢說出太祖皇帝在位時,勤朝愛政,愛民如子。那麼言外之意,就是高宗殘暴無能,高宗絕不會輕易放過此人。他會暗地指使親信栽贓嫁禍,從一點小事大作文章,直把說出此話之人,追究個蔑視帝皇之罪,接而滿門抄斬。隻有這樣,朝中的大臣才會有所忌憚,不敢輕易在別人背後說高宗的壞話。一時之間,人人自畏,在也不敢數落高宗的不是。
就這樣,高宗少了清淨,更加肆無忌憚侵樂後宮,不理朝政,歪曲是非正直。
高宗的罪行,嚴重擾亂乾朝之法紀綱列,致使乾朝君王無道,群臣淫私,官欺良民目無法紀,大好河山萬宗冤案罄竹難書。
久聞高宗不理朝政,安享作樂,乾朝首席輔臣,退隱與市,盧國公公孫謀不忍先帝偉業毀於一旦,杵著拐杖白發蒼蒼,不辭萬裏從西都吐番出發,曆時一個月趕到東都紫郡城。
公孫謀是太祖皇帝禦封的盧國公,也是太祖皇帝親密無間的禦弟。自少年時,追隨先帝南征北戰,出謀劃策製勝千裏,立下不少汗馬功勞。論謀略,論威望,乾朝開業以來,在也沒有第二個人和他相提並論。足以可見,公孫謀在乾朝的地位,無可限量。
此次,公孫謀趕到東都紫郡城,高宗皇帝更是率領全朝文武百官出城三十裏,以最高的皇帝禮儀,迎接他的到來。
紫郡城千萬居民,聽說盧國公回來了,仿佛見到黎明之後的曙光,像期盼已久的甘霖,滿城熱情歡迎他的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