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研究指出,我們和他人的溝通,有70%是無言無聲的。對方走路、站立的姿勢,歪著頭、敲敲手指,或者微笑、皺眉等“方式”,其包含的意義常比說話更多,“盡在不言中”就是這個道理。所以,通過端詳他人的姿態,就可以透析他人的內心世界。
1.身體姿勢
比起口頭語言來,身體姿勢更能反映出一個人的內心。因為身體姿勢受人的情緒、感覺、興趣的支配和驅使,是內心狀態的外部表現。
一個人對他人所持的態度,往往反映在他的姿勢上。比如,讚同的人大多翹著二郎腿,一副自信的樣子;而反對的人雙手抱胸,大有不甘退讓之勢;保持中立的人,既有翹腿而坐,又雙手抱胸,如果有誰突然改變了姿勢,很有可能表明他改變了原來的立場。
著名人類學家霍爾教授告誡人們,一個成功的交際者不但需要理解他人的有聲語言,更重要的是能夠觀察他人的無聲信號,並且能夠在不同場合中正確使用這種信號。
當然,我們說姿勢表現一個人的心理意圖,並不意味著每一種姿勢都一一對應地反映他人每一種心理活動的具體內容。因為人的心理活動不僅微妙,而且多樣化。因此,所謂姿勢它反映的隻是多種多樣的心理活動的一個整體。從某種意義上講,它是人們內心的情感、情緒,或者是限製心理活動的基本傾向。
一般而言,以下四種姿勢在日常交際中最為常見:
象征性姿勢,可以直接表達思想。
這種姿勢具有語言表達的功效,可以直接表達思想的。在聽者聽不見講話者說話的情況下,經常通過姿勢而不通過言語來進行,這同運用詞彙具有一樣的功效。例如地勤人員用來引導滑行飛機進入指定位置的姿勢,交警指揮車輛有條不紊的前進的姿勢,等等。
說明性姿勢,主要起補充和潤色作用。
這種姿勢往往伴隨語言,用來對語言表達的思想進行補充和潤色。如脖子下縮,雙臂緊抱,說“我快要凍死了”。當講到“要繼續努力時”這句話時,以姿勢表示強調這個意思。這些伴隨語言的動作就是說明性姿勢。
感情性姿勢,可以隱藏真實感情。
這種姿勢可能是有意識的,也有可能是偽裝出來的不真實感情。例如:年輕的新娘打開禮物時本來並不驚訝,雖然她早就知道裏麵包的是什麼東西。但在一般情況下,感情姿勢表露的大多是我們當時真實感情的反映。感情姿勢可以伴隨言語,也可以不伴隨言語而單獨出現。
調整性姿勢,有可能是無意識的。
講話者伴隨言語做出點頭、搖頭等動作,告訴聽者何時保持安靜,注意傾聽,或何時可以插話,談談反應。聽者方麵的調整性姿勢則表示請講話者論證、重複、繼續、加快、講得更生動些,或允許聽者插話等等。人們往往並非清楚地意識到在運用這種姿勢,例如很多人都無意識地邊點頭邊發出“嗯,嗯”的聲音。
在與他人的交往中,如果你發覺對方的姿勢顯得別扭和可笑,那麼,此時他內心的情緒一定與他所表現的姿勢不相吻合的姿勢。
在與他人的交往中,你全身的每一個細胞都在竭力地表現著。這些表現,除了表情和動作等之外,很重要的是身體姿勢的功勞。它會使對方準備聽你說話或是不想聽說話,使人對你產生敬意或是產生反感。所以,在說話之前,就要注意你的姿勢。比如坐著突然站起來,或者把座位向對方移近一點,或者突然來個不尋常的姿勢,隻要做得自然,做得得體,對表達思想都有一定的幫助。
2.坐姿
坐姿是一種靜態的身體造型,是人們在社交中采用最多的姿勢。端莊優美的坐姿不僅給人以穩重、大方的感覺,也是個人氣質和修養的重要表現形式。但是,千人千麵,不可能每個人的坐姿都相同,所以,從不同的坐姿,我們可以窺視不同人的性格。
要想從一個人的坐姿中對這個人有一定的了解和認識,有以下三個方麵需要注意:
他與交往的對象保持的距離
一般來說,彼此間空間的實際距離常常代表著心理上的距離。如果空間的實際距離小,說明雙方的關係比較親密,反之亦然。
在交往中,如果有一方不斷地靠近另一方,希望縮短空間的實際距離,這從某一側麵也表示出了他想拉近彼此之間心理上的距離。如果一方與另一方保持著一定的距離,而且也沒有拉近空間實際距離的任何暗示,則表明他想保持一定的心理距離。
他坐在交往對象的座位方位
坐在交往對象的什麼位置上,這對於觀察、了解和認識一個人也是有很大關係的。彼此麵對麵地坐著,可以使雙方都處在最佳的位置觀察對方,同時也表示了對對方的尊重。但是這樣坐,很容易引起視覺上的衝突,形成對峙的局麵。所以偏離正對著的位置,稍稍往旁邊偏一下,往往會產生更強烈的親密感和共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