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不要比你的上司更出色。不要表現得過於完美;要一直讓你的頭有舒適的優越感。如果你要利用他們或者要給他們好印象,就不要走的太遠,把自己的天才全部暴露出來往往會帶來相反的結果。他們會覺得恐懼和不安全。讓你的上司顯得更聰明一點,那樣你會得到更多的東西。
在歸登來的身上,王晉學到了官場生存的又一條重要法則。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古人誠不欺吾。
春秋時代著名的能臣晏子,是王晉非常仰慕的一位先賢,《晏子春秋》中記載了關於他的故事。齊景公派晏子去治理東阿的前三年,隻按照“仁義道德”去治理,結果齊景公很不滿意;他請求重新治理,結果第二年齊景公就滿意了。
在這個故事裏,有三點值得注意:一是晏子初期不媚上不欺下,實行了一套完全合乎“仁義道德”的政策,結果不僅君上不滿意,百姓也並不買賬;二是晏子後期欺下媚上,順著齊景公的心意去治理,實行了一套圓滑的手段和政策,於是齊王和百姓都非常滿意;;三是合乎仁義道德的政策頂不住巨大的壓力,被迫向潛規則轉變。
被迫“自汙保身”後,再讀晏子的故事,王晉有了更深層次的感慨:不僅貪官需要媚上,想幹實事的官員,更需要處理好與領導的關係,否則領導處處為難與你,哪還有精力去做什麼事。
例如歸登來所謂的“革新策略”,眾人皆知其可笑無聊,但王晉還必須逼迫自己去努力、盡心完成,且要完成得非常圓滿。甚至有時人手捉襟見肘,耽誤政府的其他工作。難道他不知道這些可笑的“革新”,完全是於朝廷、於百姓無益?
官場裏的很多事情,你知我知;但是你不說我不說,你蒙著我、我蒙著你,誰也不願意去做戳穿皇帝新衣騙局的天真小孩。
遵守仁義道德,不媚上,不欺下,努力當好父母官,這是理想中的為官之道,是冠冕堂皇的官場進步策略,在曆代的官場上確實也可以找到這樣的清官。可是在抵抗墮落的誘惑,努力當一個忠君愛民的好官的時候,竟然受到了來自上邊的,甚至還有下邊的強大壓力,那麼我們怎麼辦?是放棄仁義道德,轉而采取圓滑的官場生存策略,還是與領導對著幹?
王晉苦讀寒窗十年書,時刻猶記聖人教誨:君子坦蕩,當抑製人之劣性,如巴結權貴、玩弄手段、貪占便宜、損人利己、奢侈腐化等,輕則損其德行,重則丟官自害。而且此等劣性往往在不知不覺中產生,當其初露端倪時又往往引不起重視,直到最後無法收拾,卻為時已晚。
王晉誌向遠大、嚴於律己,因此時刻省視這些劣根已修身,但是抑製自身劣性,不代表一點不知變通,如需要時,王晉自己手腕不會比別人稍差,但這些奸猾小術,可以一時依賴,卻不可將其視為自己的特長和本領加以發揮。
…………………………
暫時搞定歸刺史,王晉將大部分精力放在了他早欲進行的一項政府改革上。這項改革,就是肅清“吏治”。
這裏的“吏”指的是政府中不入流品也就是沒有等級的那些“辦事人員”,他們不是國家正式公務員,多由當地人任職。
自前朝唐太宗年間有了科舉製以後,對縣級以上的官員,資格有了嚴格的規定。這樣有利有弊,弊端是仕進途徑太過於嚴格,一些有本事的基層小吏,由於科場失意或者家庭成分,隻能沉淪於底層,心生怨憤或者完全靠蒙蔽官員、敲詐百姓為生存之道。但科舉製延續至今,對政權穩定利大於弊,這種嚴格的資格考試至少杜絕了地方政治權力掌握世家大族手中,也避免了官宦和富商子弟靠關係和金錢,隨意進入官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