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霄朝末年,宦官、外戚相繼為亂,吏治腐敗之餘,更遇連年天災,民間怨望已達鼎沸。各路豪強趁勢揭竿,一時間烽煙四起,叛亂不絕。
朝廷之中,大霄皇族宗室曆經數十年的變亂、屠戮早已衰微、人心盡失,對蜂擁而起的群雄更是無力節製,大霄天下麵臨著分崩離析的境況。
當此危難關頭,晉原郡太守劉義臻舉義兵,於齊平八年(大霄一百六十三年)突入京城恒陽,誅殺作亂的宦官外戚,自領“大將軍”整合力量討伐各路奸雄。
齊平十五年,劉義臻蕩平天下,帝嘉其功,敕為“丞相兼大將軍都督中外諸軍事”,封“盛國公”,翌年進“盛王”。
三年後,劉義臻受禪稱帝,國號“大盛”,改元“承平”,是為“高祖翊武皇帝”。劉義臻在位期間,輕徭薄賦與民休息,民生、國力得以改善;同時大力整頓吏治,設置“禦史監察院”監督百官,由“三公”之一的禦史大夫直接向皇帝負責,一時之間官場風氣大為改觀。
禦史監察院,分上、下兩院。上院稱“監察禦史”,負責監督京中百官言行,彈劾不法之徒;下院稱“巡察禦史”,負責巡視諸郡縣,考察地方官員。由於參本能夠直達天聽,兩院禦史人選也便視為皇帝心腹,令飽學之士趨之若鶩。
大盛朝的建立,除了劉義臻能夠審時度勢、知人善任外,還有三支重要的勢力在其背後支持著他。
第一支勢力便是“晉原舊部”。這些人是跟隨劉氏征戰天下、立下赫赫戰功的軍功勳略,代表人物有驃騎將軍張雲遠、大司馬李元疾等。這些軍功勳略在大盛建立之後便迅速淡出了政治舞台,對於後世的影響並不深遠。
第二支勢力稱為“前霄故舊”或者“清流派”。這些人曾是大霄朝的高官貴胄,因為得罪當權的宦官或外戚而倍受打壓;而由於他們清廉正直、不與權奸同流合汙,官聲極好,故世稱“清流”。劉義臻初掌權柄時,便是大力拔擢、任用“清流派”,使得他能夠迅速穩定朝中局勢,在京城中站穩腳跟。代表人物有丞相蕭子康、太尉楊彥坡、司農鍾不移等,在大霄末期、大盛初期有著極為強大的影響力和號召力,不過在劉義臻的繼任者不斷打壓之下,權柄逐漸下移給第三支勢力。
這第三支勢力稱為“京晉望族”。劉義臻發跡自晉原郡,稱帝之後便將晉原城設為“北都”,與“中畿”恒陽、“南都”臨鄴、“西京”鹹安、“東京”淳封並稱“五都”。“京晉望族”指的就是京城恒陽與晉原郡周邊的世家望族,這些家族有的累世專研經學,有的財力豐厚,在霄末的亂世中看準時機投資劉氏,為劉氏奪取天下提供了大力的人力、物力、財力,可以說是未他們在大盛朝的崛起打下了堅厚的基礎。
這其中的代表有恒陽秦氏、東郭氏,趙氏,晉原白氏、崔氏、周氏等等大大小小十幾個家族,他們在劉義臻之後的大盛朝獲得了極大的權勢,成為天下大局的弄潮兒。
本書主人公秦驤便出自恒陽秦氏。其父秦懿在大霄末年時以“京兆賢達”的身份上書皇帝彈劾禍國權奸,為“清流派”所稱頌,卻被權奸所忌憚。不過懾於其家族影響力,當權者隻給了他一個“太學祭酒”的閑職,而沒有對其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