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夫妻和睦相處的藝術(5)(1 / 3)

那麼,愛和成熟究竟有著怎樣的關係呢?勞羅·梅伊博士在他的新著《人的自我追求》中說:“能夠付出和接受成熟的愛,是衡量一個人是否具備完全人格的標準。”梅伊博士還肯定地指出:“大多數人都達不到這個標準。一般人對愛的理解,既曖昧又幼稚。”也許隻有先弄明白了什麼不是愛,再來理解那種有助於人格完善的“成熟”就會相對容易了。首先,愛並不等同於電影中經常出現的男女約會、玫瑰加香檳式的浪漫故事,或作家筆下關於性剝削的激情。

美國婚姻顧問協會主席亞伯拉罕·斯通博士曾指出:“大多數人所謂的“我愛……”,其真實含義往往是指“我要……”、“我渴望擁有……”、“我從……獲得了滿足”、“我利用……”或者“我深感罪惡”。科學家們認為,這些都是不真實的“假愛”。還有許多父母把“愛”當成了放縱孩子的借口。實際上他們這樣做隻是溺愛,對於孩子的成長並沒有什麼好處。紐約的杜布斯波克兒童村,一直致力於重新訓練那些需要指導的問題兒童。該機構主任哈羅德·P·史泰龍說:“我們每天都要解決好幾起因為父母將‘愛’與‘姑息’搞混淆而導致兒童受傷害的事件。”成熟的愛,也是柏拉圖在《對話錄》中所闡釋的愛:“從對一個人的關係開始,延伸到全人類和整個宇宙。”無論是夫妻之間、父母與子女之間,還是個人與全人類之間,愛的要素都是永遠不變的。人與人之間的真愛不會阻礙人的成長,它肯定了人類其他方麵的人格,有助於促進人的成長和發展。

我就認識這樣一些父母,他們常常對女兒的婚姻感到不平——沒別的,就因為他們的女兒想要嫁到某個遙遠的地方。我還記得有一位母親曾悲歎說:“為什麼詹妮就不能找一個本地的男孩子結婚呢?那樣我們也能常常見到她啊。你看,我們為她操勞了一輩子,而她卻這麼來報答我們,嫁給了一個把她帶到千裏以外地方去的男人!”如果你說她這樣做不是在愛她的女兒時,她一定會很吃驚的。的確沒錯,她混淆了“占有”和“滿足自我”與”愛”之間的區別。

愛的真諦,不在於緊緊守住自己所愛的人,而是放手讓他遠走高飛。一個成熟的人,不會占有任何人的感情,他會讓自己所愛的人得到自由,就如同讓自己獲得自由一樣。“愛”是存在於自由之中的。作家普瑞西拉·羅伯遜曾給“愛”做過這樣的定義:“愛,包含了給你所愛的人需要的東西,是為了他,而不是為了你自己,想想當別人把你需要的東西送給你時的感受吧;愛,包含了給孩子們所需要的獨立,而不是那種‘家長作風’式的剝削和專製;愛,包含了各種性關係,但這並不是對自負或青春期的狂亂追求的利用。我的定義還包括愛那些曾經讓你了解自己是哪種人、你會成為哪種人的少數幾個人,例如你的老師和朋友。它還包含了善良,包含了對全人類的關懷;它不是在一個人需要麵包時投之以石頭,也不是在他需要理解時給他麵包。我們認識許多自作聰明的‘善心’人,他們總是把我們不想要的東西硬塞給我們,而把我們需要的東西愚蠢地留著不給。我認為,這些人不應列入有愛心者行列;而且我認為,心理學家們也會得出這樣的結論,那就是他們無用的愛心在不經意間製造了敵意。”

人們總是說“愛是盲目的”,這句老話其實是最容易誤導人的,我們隻有擦亮愛的眼睛,才能看清楚身邊的人。在我們身體內部,都有一個“冷漠的自我”,一個因為擔心受到傷害或誤解而寧願隱藏起來的“敏感而封閉的自我”,我們會采用各種方式來偽裝和保護它,例如沉默、害羞、進取、堅強等等;然而,我們內心卻又一直希望能有人幫助我們發掘這種內在的真正自我。愛就具備這種力量,它可以透視人心,具有特殊的洞察力,能為“她愛他什麼?”這個永恒的問題找到答案。要想學會愛,我們就應該關心我們所愛的人的成長和發展,肯定和鼓勵他們個性化的存在,尊重他們的本性,創造自由自在的氣氛——這些都是“愛”所應具備的態度。愛,可以為他人提供在“愛”中成長的土壤、環境和營養。

“嫉妒”經常被人們拿來和“愛”相提並論。實際上,嫉妒是人們缺乏激發自己情愛能力的結果,是占有和駕馭他人的消極欲望。如果用付出來取代這種消極欲望,我們就能克服嫉妒。我們來看一個女人是如何克服嫉妒、學會愛別人的。這個女人在我班上說:“10年前,我陷入了嫉妒的深淵而難以自拔。我擔心失去我的丈夫,雖然他並沒有任何跡象值得我嫉妒。如果真是這樣的話,我反而不會那麼痛苦了,因為這樣一來,我就可以減輕自己因為恐懼和神經質而想象出來的羞辱感。我就像所有愚蠢可笑的妻子做的那樣,搜查丈夫的口袋,檢查他的汽車煙灰缸裏的東西。我還經常整夜整夜地哭,到了白天又會產生新的猜忌。一天,我一照鏡子,突然看見了一個令人討厭的人,這個人就是我——頭發亂糟糟的、臉色灰暗、衣服像套在一個掃帚把上的大袋子!我問自己:‘你擔心丈夫離開你。可是,這是他的過錯嗎?你該怎麼辦?’我決心製訂計劃,來改變自己。我開始減少做家務的時間,更加注意自己的儀表。我每天還會適當地休息,好增加自己的體重。我還找到了一份化妝品推銷的工作,學會了如何使用化妝品。當我的外表開始出現變化時,我內心的感覺也逐漸變得好起來,我的態度也漸漸改變了。我丈夫也看出了我的各種變化,他做出了相應的反應,徹底打消了我的疑慮。就這樣,我將原來浪費在嫉妒上的精力放在了別處,使自己成了丈夫希望看到的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