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壇經的人生智慧》是一本心理自助書,解決人生困惑,讓身心自由,從而獲得堅定的力量,對現實中的自己進行勵誌。慧能是草根人生通過學習和奮鬥取得成功,獲得大的成就,成大事的經典榜樣。
《壇經》是中國人的心靈之書。在毛澤東的人生中,他對《壇經》和慧能都有深刻的研究。我們不妨先來看看毛澤東同誌與佛教的不解之緣。
毛澤東的外祖母與母親都篤信佛教。在毛澤東出生前,其母文七妹已生過兩胎,均夭亡。1893年12月26日,文氏生下第三個兒子毛澤東,格外疼愛。毛澤東出生不久,外祖母就和文氏把他抱到“石觀音廟”燒香叩拜,拜石頭為幹娘。因毛澤東排行第三,小時候大家便叫他“石三伢子”。文氏雖未讀書,但佛教思想對她影響極深。毛澤東從小也跟隨母親信仰佛教。1909年,因為母親生病許過願,孝順的毛澤東曾到南嶽朝山進香。毛澤東還經常和母親一起到附近的鳳凰山的佛寺裏去拜佛。他自家的堂屋供有佛菩薩像,依時按節,燒香叩拜,從不間斷。同時,也拜天地、祭祖宗。1959年6月,毛澤東重返故居時,還指著堂屋正中擺過神龕的地方風趣地說:“這是我初一、十五工作過的地方!”
在《西行漫記》中,可以看到,毛澤東同斯諾說過:“因為我母親虔誠地信奉佛教,她向孩子們灌輸宗教信仰,我們都因自己的父親不信佛而難過。我9歲時,就同母親認真地議論過父親缺少對佛、菩薩虔敬的誠心。從那以後,我們曾多次試圖改變他,但卻沒有成功。他隻是罵我們,我們被他的進攻所製服,隻好敗下陣來另想辦法。而他就是對佛教不買賬。”
1942年11月2日,毛澤東在西北局高幹會議上以彭湃同誌的活動為例說:彭湃同誌是農民運動大王,他是留學生,是中共中央委員呢!他自己去拜觀音菩薩,老百姓農曆二月十九去拜,那天他也去,如果不去人們就會認為他這個人不大正派,連菩薩都不信。
據毛澤東的圖書管理員逢先知回憶,1959年10月23日,毛澤東外出前,指明要帶的佛經有《六祖壇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法華經》、《大涅槃經》。
毛澤東一生很重視佛教經典的學習和研究,特別推崇禪宗六祖慧能,多次給身邊的工作人員講六祖慧能的身世和學說,更為讚賞慧能對佛教的改革和創新精神。毛澤東說:“慧能主張佛性人人皆有,創頓悟成佛說,一方麵使繁瑣的佛教簡易化;一方麵使印度傳入的佛教中國化。”
據他的秘書林克回憶:“對於禪宗學說,特別是它的第六世唐朝高僧慧能的思想,毛澤東更注意一些。”
再如1964年8月18日,毛澤東在北戴河同哲學工作者談話時又說,研究哲學不出入佛道,不對。有佛道,不管它怎麼行?他還認為“柳子厚(柳宗元)出入佛老,唯物主義”。
除了從哲學史的高度談論慧能的佛學思想外,毛澤東還注意到慧能思想的大眾化特點,進而對佛經進行了不同類別的劃分,認為慧能的《六祖壇經》“是老百姓的”。
慧能(638~713),俗姓盧,唐代新州(今新興縣)夏盧村人。禪宗創始者,在世界思想界享有崇高地位,與孔子、老子並稱“東方三聖人”,被歐洲學界列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其少年家貧,以賣柴為生。青年時赴湖北黃梅拜五祖弘忍為師。得五祖密傳衣缽後,為避對手加害,隱遁在廣東四會、懷集等地達15年。後在廣州法性寺(今光孝寺)剃發受戒,此後在曲江曹溪寶林寺(今南華寺)講經說法近40年。公元713年,慧能在新州故居國恩寺圓寂,享年76歲。其真身(肉身)及衣缽此後遷回寶林寺,供奉至今。慧能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是佛教禪宗最有名的偈語,一首堪稱千古絕唱的禪意詩。慧能遇二僧辯論風吹幡動,一曰風動,一曰幡動,慧能則說:“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這被毛澤東稱作“中國哲學史上的一個大躍進”。慧能主張“佛在我心,淨心自悟,見性成佛”和“暗不自暗,以明故暗,以明變暗,來去相因”的宗旨,將佛教中國化、平民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