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潛能是多方麵的:智力、體能、情緒反應,等等。然而,由於情境上的限製,人隻發揮了其1/10的潛能。所以,每個人都是潛在的天才。
不要急著否定,不要試圖用偉人的成功反襯論證自己僅僅是個平凡小生。更不要慨歎著說自己是平庸大眾,成為天才是不可能的事情。
在這個豐富多彩的世界裏,總有無數未解之謎,等待人們去探測發現。身體裏複雜的腦神經同樣是潛藏著無比驚人的力量,人的心腦智慧潛能更是巨大無比。
宇宙有一些非常奇妙的定律,其中最奇妙的就是“相信定律”,因為潛意識分不清楚事情是真是假,通過不斷重複的想象,隻要相信它,終究會成為事實。每個人的潛在意識內都存在著一股沉睡而蟄伏的活動力。這種活動力和創造力與維持宇宙的力量同源而出。
鋼鐵大王安德魯·卡耐基每天把自己的目標念1000遍,他的目標是:“我要成為百萬富翁”。於是,他真的這樣做了,他每天自言自語地說上千遍。最後,他真的就成了百萬富翁。其實並不是“念”就會成功,而是“念”久了輸入到他的潛意識,他潛意識中根深蒂固的想法要成為百萬富翁,所以他的潛意識會控製他的行動去為了他的目標去努力,並克服一切困難去達到這個目標。這種念的方法,隻是開啟了他深深埋藏的潛能。他之所以如此成功,是因為他強烈地想要自己成功,並且相信自己能成功,進而勇往直前地做了下去。可古往今來者,卻更多地敗在了最初的信念上。
潛意識分不清真假,隻要不斷重複想象並相信它,事情都可能變得真實;潛意識也從不休息,隻要在睡覺前對潛意識說某一件事情能夠完成,就可以發現,潛意識可以創造很多的奇跡。
自古以來,少數傑出的人物已了解潛意識所具有的龐大力量,而無論是哪一個時代那些所謂天才與偉人都是將藏在自己內部的潛在能力充分活用,並盡力發揮出來,才能達到非凡成就。
人的學習、記憶、認識潛能,人的創造力潛能,人的思維精神、文化素質的潛能,等等,都是人的心腦潛能的具體表現。若能相信並活用自己的潛能,可使過去未曾察覺的長處有所發揮,而創造出自己意想不到的美好人生。
愛迪生小時候曾被學校老師認為愚笨而失去了正規學校教育。而他在母親的幫助下,經過獨特的心腦潛能的開發,終成世界上最著名的發明大王,一生完成2000多種發明創造。他在留聲機、電燈、電話、有聲電影等許多項目上進行了開創性的發明,從根本上改善了人類生活的質量。他是人的創造力潛能,即人的心腦潛能得到較好開發的一個典型。
科學家曾指出:“當代科學使我們懂得人的大腦結構和工作情況,大腦所儲存的能力使我們目瞪口呆。在正常情況下工作的人,一般隻使用了其儲存能力的很小一部分。如果我們能迫使我們的大腦達到其中一半的工作能力,我們就可以輕而易舉地學會40種語言,將一套蘇聯大百科全書背得滾瓜爛熟,還能夠學完數十所大學的課程。”
這樣一番話不禁讓人震驚,如若每個人都能達到這樣的程度,存在這世界上的人必定都是偉大的奇才。可為什麼事實上並非如此?平凡的人居多,而就算是奇才也甚少達此境界?
很多人一生都無法獲得成功,並不是追求不到成功,而是因為他們認為自己就是普通人,不相信自己可以攀上成功的巔峰。他們在心裏給自己設置了一個高度,這個高度限製了他們的成功。
馬戲團裏表演的猴子,都是從小就開始訓練的。小時候的猴子很調皮,玩心又重,故用繩子把猴子拴在木樁上,猴子力量小,經過很多次的努力都無法將木樁拖起來,時間久了,隻要把猴子係在木樁上,它就知道自己無法掙脫,也就會很安分了。
猴子長大變成了大猴子,大猴子比小猴子力大,可以搬很多東西,但在表演後,卻很安分地被繩子拴在木樁上。大猴子的力量其實很大,但它因為從小的經驗,覺得木樁的力道比自己大,是唯一可以拴住自己的東西,便再也不敢去叫板木樁。
為什麼人們難以發揮自己潛藏在身體的能量?因為能量被“木樁”鎖住。
生命中的“木樁”隨處可見,人們從來到世上,開始認識世界,各種社會環境等諸多因素塑造了人的價值觀,致使人們在接受世界的同時也困住了自己,它是妨礙個人發揮潛力的障礙。
“木樁”究竟在哪裏?
它就在人們的心裏,是人們親手為自己貼上了普通人的標簽,為自己設定了能力認定的框框。其實跳過了人生的“木樁”,就會發現,自己本身擁有遠比自己想象的多得多的能力。
人的心腦潛能的開發,不僅是人自身的學習記憶能力、創造能力,或其他精神文化素質的提高,更偉大的潛能是人可以借助各種外在的能量潛力,借助世界開發潛能的一切成果,不斷創造新的奇跡,創造新的世界。
人類文明的曆史就是一部人們潛能開發的曆史,科技的高度進化發達,都是人用心腦思考,不斷開發潛能,不斷創造的結晶。從牛車、馬車到火車、飛機;從山洞、茅草屋到藝術宮殿、摩天大樓;從原始歌舞娛樂到現代音樂戲劇、電影、電視;從手寫筆算到電子計算機的廣泛應用;從地球的開發利用到月球的勘探研究……人類可以無止境地開發自己的潛能,並創造新的世界。
隻要樹立成功積極的心態,開發人的身心潛能,也就擁有了開天辟地的鬼斧神工。眼前沒有大困難,都是小事情。
潛能是人類原本具備卻被後天遺忘的能力,也就是存在但卻未被開發與利用的能力。潛能的動力深藏在我們的深層意識當中,也就是我們的潛意識。所謂的潛意識指的就是潛藏在我們一般意識底下的一股神秘力量。
據科學研究,人類的腦神經細胞數量約有1500億個,腦神經細胞受到外部的刺激,會長出芽,再長成枝神經元,與其他腦細胞結合並相互聯絡,促使聯絡網的發達,於是開啟了資訊電路,然而,人類有95%以上的神經元處於未使用狀態,這些沉睡的神經元如果能夠被喚醒,幾乎人人都可以變成超人。
潛意識蘊藏如此巨大的能量,那麼我們該如何自我訓練潛意識,駕馭完整的自己,真正成為自己的主人呢?隻要有心控製,隻讓好的印象或暗示進入潛意識就可以了。
美國知名心理學家威瑟夫·摩菲博士曾說:我們要不斷地用充滿希望與期待的話,來與潛意識交談,於是潛意識就會讓你的生活狀況變得更明朗,讓你的希望和期待實現。隻要你不去想負麵的事情,而是選擇有積極性的事情,就可以左右自己的命運了。
實際上,人們的能力遠比自己認為的要高出許多。人們大都不敢相信,即使認同者不止一次地發問:“我實際上是什麼?我的能力怎麼樣?如果我完全駕馭了我的力量和我的整個潛力,我到底能做出什麼樣的事情來?該如何掌握這些能力?”
加拿大的病態心理學專家漢斯·塞耶爾在《夢中的發現》一書中專門研究了人的潛力估測,他認為人的大腦所包容的智力能量猶如原子核的物理能量一樣巨大。因此,至少可以從理論上說,人的創造潛力是無限的,是不可窮盡的。
沒有任何人清楚地知道他的智力極限。大腦的潛能從沒有得到淋漓盡致地發揮。每一個人都遠比我們自己想象的要強大。
大自然賜給我們每個人以巨大的潛能,遺憾的是,由於沒有進行各種智力訓練,使人們完全能夠成為天才的能力未能充分發揮出來。在某種程度上,大多數人並非命裏注定不能成為一個愛因斯坦式的人物。其實,不管從事什麼事業都有可能在自己的領域內成為一個天才,最大限度地開發出自己的潛能。就算不能成為天才,也會成為一個創造性人才。
巴甫洛夫是偉大的神經心理學家。他在深入研究人的高級神經係統後指出,人是一個係統,如同任何其他自然係統一樣,人這個係統也遵循自然界中所存在的一切共有的、不可避免的規律。然而,人這個係統是目前科學的視野之內唯一具有高度自我調節能力的係統。
巴甫洛夫說:“用我們的方法來研究人的高級神經係統活動,我們所得到的最重要、最深刻的印象是,人的高級神經活動具有巨大的可塑性和無限的潛能。”
高級的大腦神經係統如同宇宙一般,一時難以琢磨透,也正因為其神秘性,讓人們更有理由相信,其中蘊含著無法想象的能量。
如果具備了適當的條件,人的一切潛能都會釋放出來,都會顯露出來。
通過許多科學開始對人腦這個尚未揭開其神秘性的領域進行探索,人們開始大膽地闖入被控製論稱為“黑箱”的領地。
好的思維需要有更好的思維來管理。天才之所以能成為天才,就是因為他有一個“更好的思維”。這就是一切天才人物給人們的第一印象,是其能輕鬆自如地、有效地利用自己的全部思維能力進行創造的原因。
英國數學家和哲學家羅素堅定地認為,人的創造性完全如同人的其他方麵一樣完全能夠得到訓練。
的確,一切美好的事情要求付出艱苦卓絕的努力和畢生追求的毅力。沒有百折不撓、持之以恒的精神,也就不可能成為真正的天才。沒有天生的曠世奇才,就如同這個世界上沒有天生的蠢貨一般,在人們想更無限、更廣泛地開發自我的潛能時,那些把自己無限貶低到塵埃裏的人,是何等的愚蠢。
我們不必求神拜佛,亦不必尋仙求醫。因為每個人真正的神,就住在自己的心中,能量驚人,並從未遠離。一個人最大的敵人是自己,最好的老師也同樣是自己。認清自己最大的優勢,盡情燃燒自己的小宇宙吧!
克製力:如何麵對誘惑?
【誘惑,是一個神奇的黑暗魔法,魔法裏到處是陷阱。人們常常習慣旁觀誘惑的陷阱捕捉獵物,卻很難知曉,其實每向前一步,都會有無數個誘惑的漩渦。】
上帝創造了亞當和夏娃,並在東方造了一個伊甸園,讓他們快樂地生活在一起,唯一禁止的事情就是,不許他們吃智慧樹上的果實。他們很幸福地生活在伊甸園裏,與上帝和諧相處。
然而,邪惡的蛇誘惑了夏娃。蛇說,如果吃了智慧樹上的果子,就會和上帝一樣了,能夠分清楚善惡美醜。夏娃被那水靈靈的果子誘惑得受不了,摘下一枚果子吃了。之後,她再摘一枚遞給亞當,亞當也吃了。再後來,他們彼此對望,意識到自己是裸體,也明白男女身體有別,就有了羞恥之意。他們急忙摘下一些無花果葉蓋住身體。
上帝發怒,懲罰他們及其子孫,受勞累之苦去維持衣食住行生存下去。
亞當、夏娃偷吃禁果後,失去了曾經的樂園。男人們必須累得滿頭冒汗才能活下去,女人則必受分娩之苦。莫非,這就是人們難以抵抗誘惑的根本原因?
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會麵對很多誘惑。兒時,誘惑是一塊糖果;課堂上,誘惑是一小會兒的溜號;長大後,誘惑更是林林總總:香車美人、名利權勢、金錢華裳……總之,世界不斷在創新,也創出了越來越多的誘惑,致使越來越多的人心理失衡,美好的本真難敵誘惑的重壓。
麵對誘惑時,大腦可以幫助人們作出正確判斷,但是在具體執行過程中往往困難重重。為什麼人們的正確判斷會變得不堪一擊?據研究顯示,人們比自己想象中更難抗拒誘惑。在現代社會,物欲橫流,麵對充滿誘惑的世界該如何把持?這是一個難解的謎題。
中國有句古訓:三歲看到老。對此,研究人員還作過一個經典試驗。
試驗人員給被試年齡在四歲左右的兒童一塊糖,並告知被試如果15分鍾之後沒有吃這塊糖,試驗人員會獎勵被試另外一塊糖。如果被試吃了糖,那麼就無法獲得獎勵。
試驗的結果是大部分被試沒有經受住糖果的誘惑,選擇了在15分鍾之內吃糖,有一小部分的被試堅持等到了15分鍾之後。而對這些兒童的跟蹤調查顯示,經受住誘惑的兒童在長大之後更有成就。試驗通過數學統計的方法得知,小時候的抗誘惑的能力和長大之後的成就的相關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