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文字語言大多數摘自程步先生的《真秦始皇》。寫此章的目的在於解釋“孟薑女哭長城”以及“焚書坑儒”中的“焚書”(尤尤是個懶人,“坑儒”就懶得碼字了,有興趣的親可以去看一下程步先生的《真秦始皇》),還原曆史真相,還嬴政一個清白。如果尤尤的這本小說可以稍稍改變秦始皇在各位親心目中的“暴君”形象,尤尤真的深感榮幸。
罵他暴君,可他在位37年卻沒有妄殺一位將軍大臣。
斥他嚴刑峻法,可他卻製定了世界上最早保護人犯權利的法律。
荊軻行刺,他怒火萬仗,可秦軍攻占燕國卻沒有屠城暴行。
他消滅六國未殺王公大臣,自己卻被六國貴族夷滅三族——《真秦始皇》程步
我們冤枉嬴政2000多年,如今終於有人被他平反。
不知道有幾個中國人知道孟薑女哭長城根本不是發生在秦朝,而是早於秦始皇出生300的齊莊公時代,當時主人公還不叫孟薑女,叫杞梁妻。在當時的這個故事裏,既沒有杞梁妻哭夫,也沒有長城,說的僅僅是杞梁妻與齊莊公爭論杞梁的追悼會規格。秦始皇死後200年的西漢時期,這個故事第一次出現了牆倒的情節,主人公還是杞梁妻。又過了800年,到了唐朝末代,詩僧貫休題為《杞梁妻》的一首詩,把這個早於秦始皇300年,發生在齊國的故事,硬生生地嫁接到秦始皇的頭上,嫁接到長城上。
詩的大致意思是:秦朝無道啊四海枯竭,修築長城啊抵禦匈奴。人土混埋築起長城一萬裏,築城而死的杞梁妻子,貞節不二傷心痛哭。她上無父親又失丈夫,下無子女孤苦伶仃。她一陣痛哭使長城倒塌塞外天地變色,再一次痛哭她的丈夫杞梁的屍骨便從倒塌的城牆泥土中現出。
原詩:秦之無道兮四海枯,築長城兮遮北胡。築人築土一萬裏,杞梁貞婦啼嗚嗚。上無父兮中無夫,下無子兮孤複孤。一號牆崩塞色苦,再號杞梁骨出土。
詩很爛,不過卻湊足了孟薑女哭倒萬裏長城的所有情節。古人雲:“文人無行”,真是千真萬確。為了表達自己的一己私欲,就這麼生生地汙蔑先祖,撒謊造謠,甚是可惡。
曆史其實是掌握在文化人手裏的,尤其是那些有話語權著書立說的文化人。秦始皇焚書坑儒,得罪了所有文人,所以後世文人對秦始皇無一不是以暴君為稱。
“焚書坑儒”是兩個獨立的事件,本身並無聯係。焚書在前,坑儒在後,分別發生在秦始皇34年(公園前213年),秦始皇35年。
“焚書”是因為博士淳於越在秦始皇壽宴上的一通發言引發的。其大致內容是要求停止推行郡縣製,繼續分封製,最後還詛咒秦始皇的朝政不能長久——“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意思是不照古代的樣子去辦事而能夠長久者,沒有聽說過。丞相李斯出來反駁,便有了焚書的建議。
焚書的措施,在今天幾乎遭到了一致的批評。一提到焚書,人們馬上聯想到禁錮思想,限製言論自由,獨裁。然而,這種一致的批評其實是值得商榷的。
我們知道,即使是在文明發展到今天的人類社會,無論是在一黨執政的國家,還是兩黨競選的國家,對於被稱為邪教的某些書籍,也是嚴令禁止的。當然,這些國家采取的辦法不是焚書,而是將這些邪教的書籍收繳進紙漿機,這與焚書其實沒什麼兩樣。
首先,李斯提出的焚書措施是適度的:藏於民間的非秦記典籍皆燒之;除了博士和官府外,私人不得藏詩、書、百家;一經發現,收繳焚毀。醫藥卜筮種樹之書保留。措施的重點是不允許用這些書籍煽動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