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整合人脈 建立人脈董事會(2)(1 / 3)

我們生活在這個社會上,都需要自己的人脈圈,而這個小圈子首先是從親人開始的,然後是同學、老師、同事。就這樣,一步一步地突破小圈子,建立自己的大圈子。可以說,小圈子是大圈子的基礎,因此,怎樣建立小圈子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首先,要處理好與身邊人的關係。來自身邊的人脈,往往是圈子中最可靠的,並且這裏麵任何一個人都有可能成為你的貴人。就像馬雲,他的創業資金都是自己的親人和朋友支援的。

其次,要讓自己認識關鍵人物。好萊塢的那句“一個人是否能成功,不在於你懂什麼,而在於你認識誰”的成功秘訣,告訴人們認識一個關鍵人物很重要。因此,在生活中我們要讓自己結識一些關鍵人物,因為這些人物有能力幫助你。

再有就是要接觸陌生人。每一個人都希望在危機時刻有人幫助,尤其是在自己的人脈關係無能為力的時候。但是,如果你不與陌生人接觸,怎麼會有人願意幫你呢?因此,不要抵觸與陌生人交流,這樣會讓你的人脈圈越來越小,當然也不能輕信陌生人。

最後就是要維護好自己的人脈圈,與朋友平時多聯係,不要等到有困難求助的時候才想起朋友。這樣會讓你的朋友越來越少,使你的人脈圈逐漸分散。

小的人脈圈固然是一種資源,但是長期處於這樣的人脈圈中,會讓你的人脈關係變得狹小,這樣你離成功就越來越遠了。因為當一個人長期處於一個環境中時,他的思維就會變得單一,會越來越不願意接受新的事物,在現在這樣競爭激烈的社會中,一個人一成不變、不思進取就等於是失去了成功的機會。

要想從小的人脈圈中走出來,其實方法很簡單,就是與別人互換人脈關係。大家都知道著名心理學家菲爾德人脈關係很廣,究其原因就在於菲爾德擅長與於陌生人進行交流。菲爾德總是說:“最好的朋友來自陌生人。”

有一次,菲爾德出去旅遊,在公園的椅子上他看到一個男子正在讀一本剛剛出版的新書,這本書他走遍了幾家書店都沒有買到,所以他很好奇為什麼這位男子會有。而這位男子看上去很冷漠,感覺上是一個不好接近的人。他猶豫了一會兒,然後想,也許自己可以同他成為朋友。因此,菲爾德坐到男子旁邊,微笑有禮貌地對他說:“你好,打擾一下,這位作家的作品昨天剛剛出版,我去了很多書店都沒有此書出售,你是在哪裏得到它的?真是幸運。”

男子看了看菲爾德,麵無表情地說:“我跟這位作家是朋友,他出版後送了我一本。”菲爾德並沒有被陌生人的冷漠趕跑,他繼續真誠地與男子交談著,結果兩人越聊越投機,最後成了朋友。菲爾德在結交這個朋友的時候,不僅知道他會對自己有所幫助,還知道他朋友的朋友對自己也一定會有幫助。

因此,要想找到對自己有幫助的人,就一定要走出自己的人脈小圈子,拓展自己的大圈子,讓大圈子套小圈子,這樣你才能讓自己的人脈關係網產生更大的作用。而要想建立人脈大圈子,我們要做的就是接觸陌生人,接觸陌生場合。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有些人卻懼怕與陌生人交流。其實,如果知道其中的一些技巧,與陌生人交流就沒有那麼可怕了。

首先,真誠是交往的最基本條件,所有的方法和技巧都應該以真誠為前提。虛偽的交情,往往不會給你帶來應有的快樂,反而會為你增加苦惱。

其次,人都渴望認同和尊重,我們都希望別人能認同自己的價值,然後接納自己,喜歡自己。心理學家通過調查發現,人脈的基礎就是相互重視,相互支持。別人喜歡我們大部分都是建立在我們喜歡別人的基礎上的,因此我們可以在人際交往中主動出擊,首先去喜歡別人。

知道了這樣的心理需求,我們可以盡可能地滿足他們,當他們的心理需求被滿足後,就會對你產生一定的信任。而朋友之間維係友情的基礎就是信任,當有了信任之後,再真誠地對待對方,相信他一定會成為你人脈圈中的一員。

最後就是讓別人知道你的價值。霍曼斯說過,人際關係的本質就是一個交換的過程。在人們的心中,很忌諱把朋友與交換扯在一起,認為這兩者如果扯上關係,就顯得很庸俗,甚至覺得這樣的關係玷汙了感情這個詞。其實,人們與任何一個人交往都是一種交換關係,交換的東西或者是感情,或者是物質。每個人都希望這樣的交換關係對自己來說是值得的,總是希望自己的付出少於回報,而對於那些付出多於回報的關係,人們總是想要逃離,或者中止。

但是,這樣的行為卻會讓人認為我們交朋友隻是為了利益,從而對我們敬而遠之。時間長了,別說突破到大的人脈圈裏,你本身的人脈小圈也會變得越來越小。因此在交往中,我們要讓別人覺得與我們交朋友是值得的。

在現代社會中,人脈的深淺、人脈圈的大小直接影響了一個人的社會地位。俗話說,“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所以我們要在需要前,就應建立起自己的人脈圈,並逐漸擴大它,爭取讓自己的人脈圈能大圈套小圈,這樣就不用擔心小圈子崩潰之後自己陷入無望的境地了。

2.友情可以分類,但交友必須真誠

關於為友情分類的問題,亞裏士多德的《倫理學》中就有結論,這本書把友誼分成三類:為尋求快樂的友誼、為尋求實用的友誼、為了朋友本身的友誼。根據這個分類,亞裏士多德認為壞人之間也可以建立前兩種友誼:“快樂和實用的友誼,好人和壞人之間也可以基於此建立友誼。”

不要因此就以為亞裏士多德提倡或認可好人和壞人、壞人和壞人之間的友誼——他的確給了他們“友情”這個名稱,但他同時譴責了這種關係的不穩定。這樣的關係隻是來自於快樂或實用。之所以說它不穩定是因為,首先,壞人隻有在需要快樂或實際利益時,才會去愛或者關心別人;其次,任何隻是為了快樂或實用的交情都注定是不穩定的。也就是說,亞裏士多德雖然承認壞人與壞人之間的愛與關愛可以用“友情”來形容,但是他其實不願意給這類友情加諸一些價值。因為,一旦他們需要的快樂或利益無法實現,友情就會消失。

很多人支持亞裏士多德的觀點,認為建立於功利上的友情沒有價值。其實在現實生活中,這類友情根本不能稱之為“友情”。現代社會的人們大多認為,與誌同道合、趣味相投的人交往,這樣的感情才叫作友情。而對於那些最終以利益為基礎的關係,我們稱為“夥伴關係”或者“合作關係”。而最好的關係就是把第二種與第三種結合起來,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鐵哥們兒”。

有人說,如果你想要在事業上有所成就,單靠自己單打獨鬥要花半輩子的時間,但是有一種捷徑可走,那就是人脈。比如,你想做政府的部長,那你可以收集一些在政治上可能會有所作為,在今後可能會成為總統的人的資料,然後分析他們,了解他們,並且在宴會或者其他地方與他們偶遇時,想辦法與他們成為朋友。隻要你們關係好,等這些人在政治上成功了,自然就不會忘了你,當他有需求,或者想用人的時候,你就有可能會是新的部長。

雖然這樣的行為讓人覺得很功利,但是這還是說明了人脈對於一個人的未來有很大的影響力。經常有人說:“隻要我有飯吃,就一定會讓哥們兒你有飯吃。”事實上,人們最好的朋友往往是幫助我們排憂解難的好人選。在辦事的時候,談條件、談金錢,終究都不如談交情。而我們要想建立這樣的“鐵哥們兒”關係,首先就要知道生活中的“鐵哥們兒”規則。

在現在的企業中,都會有一種特殊的圈子關係,這個圈子除了會遵循企業的管理規範之外,還有一個就是“鐵哥們兒”規則。

“鐵哥們兒”規則的表現首先就是無話不說,禍福相依。在中國,妻子在丈夫不回家的時候,都喜歡向丈夫的哥們兒詢問丈夫的去向。而大多數情況下,哥們兒都會為了維持朋友的家庭幸福選擇用善意的謊言幫朋友。

其次,在我們知道了這個規則之後,更重要的就是我們要按照這個規則去辦事。人與人交往,就像照鏡子一樣,你對別人好,別人也會對你好。也就是說,如果你想要別人對你好,你就要先對別人好。

最後,多與朋友傾心交談。交朋友時,金錢的投入遠遠沒有感情投入來得有效。在朋友遇到煩心事或心情抑鬱的時候,不妨主動找對方聊聊天,並開導對方,讓其走出陰影,相信此時他一定會很感激你的。

有一個可愛的男孩,他到哪裏都會有人搶著跟他說話。因為這是一個活潑的孩子,他跟別人聊天的時候總是用可愛的表情與誇張的動作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有一天,這個男孩跟兩個朋友到老師的辦公室一起改作業。他看到老師的辦公桌上麵有一個藍貓的玩具,非常漂亮。他喜歡藍貓,而且這樣一個玩具是他一直想要的,因此他一直盯著那個玩具看。

老師看到這樣的畫麵之後,拿起這個玩具對三個孩子說:“我提出一個問題,你們來回答,答得最好的同學就可以得到這個藍貓玩具。”老師的問題是:“你的理想是什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理想?”

那個可愛的男孩笑了,他覺得這真是一個簡單的問題,而且他以為自己一定能贏到那個玩具。一個孩子說,他想做警察,理由是抓壞人;另一個孩子說想做老板,理由是有能力孝敬父母。辦公室裏的老師都為他們鼓掌了。終於輪到男孩了,隻見男孩挺直了身子,大聲說:“我的理想就是想永遠與鄭明一起上廁所。理由我不告訴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