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名人雲南(1 / 3)

偉大的航海家和外交家——鄭和

鄭和的故鄉在昆明滇池南岸晉寧縣昆陽鎮。鄭和原姓馬,小字三保,“鄭”為明成祖朱棣賜姓。鄭和10歲被召進皇宮,近30歲時,他已經是一個儀表堂堂、學識淵博的太監總管。在近10餘年的戎馬生涯中,他深得明成祖朱棣的器重和喜愛,朱棣遂派鄭和下西洋。

公元1405年7月11日,鄭和帶領200多艘戰船,載著27000多名壯士,開始了七下西洋史詩般的航程。首次運航,船隊從蘇州出發,沿我國東海、南海而下,先後到達占城(今越南南部)、爪哇(今印度尼西亞)、暹羅(今泰國)、錫蘭(今斯裏蘭卡),最後經古裏(今印度西岸)返回中國,曆時兩年零兩個月。到公元1433年,他的船隊遠涉太平洋、印度洋,最遠到達紅海和非洲東海岸,航跡遍及30多個國家和地區,總航程達70000多海裏,可繞地球3周。這位航海先行者,以智慧為舵,意誌為槳,揚起和平的風帆,飲風餐浪28載,犁波耕瀾數十萬裏,篳路藍縷,不畏艱險,創造了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比哥倫布遠航美洲早87年,比麥哲倫環球航行早116年。

鄭和的航行開創了“中國封建社會裏一次帶有開放色彩的外交活動”。直至今日,他所去過的許多國家和地區,都還有三保井、三保山、三保廟……鄭和的航隊承擔了中外貿易和文化交流的媒介。鄭和這位偉大的外交家、航海家以非凡的胸懷與氣魄,超人的膽識和勇氣,卓越的才能和智慧,完成了一個人對國家的貢獻,一個民族對人類曆史的貢獻。征帆如碑,濃縮了中華民族的精華,矗立在5000年如鐵的長風中,雄峙汪洋瀚海600年。

孫髯翁與“海內第一長聯”有何典故

昆明的大觀樓公園,因其懸掛著一副長達180字的對聯,被海內外譽為“海內第一長聯”。文因樓起,樓因文名,長聯使大觀樓名揚國內外,成為中國第四大名樓。

大觀樓長聯為昆明清代寒士孫髯翁撰寫。孫髯翁原籍陝西三原,因其父在滇任職,幼時隨父來到昆明。孫髯翁生而聰穎,自幼喜讀古詩文,精研詩詞格律和楹聯,名震一時。成年應試,因進考場要搜身,孫髯翁憤然說道:這是以盜賊對待學子,我不能受辱!立誓從此不再應考。當時主管雲南科舉考試的張東閣,曾示意雲南府知府徐鐸、五華書院主講孫潛村催促他參加考試,他都婉拒,寧願以布衣落拓一生。年輕時住昆明水晶宮梅園巷,喜種梅花,自號“萬樹梅花一布衣”。中年時家道衰落,寄寓於圓通寺的咒蛟台,更號蛟台老人,以卜筮賣藥為生,有時還得斷炊,過著貧困的日子。晚年(公元1774年),其子接他到彌勒安度晚年,因年事已高,經不住顛簸勞累,病逝於途中。

孫髯翁沒有任一官半職,卻關心國計民生,尋求根除昆明水患的良方。他雖是詩賦名家,卻不局限於文化天地,時時關心百姓疾苦。孫髯翁傳世著述中有《盤龍江水利圖說》《永言堂文集》《金沙詩抄》《孫髯翁詩殘抄本》和《滇南詩略》,所收20首詩中,影響最大的是大觀樓長聯。長聯問世,不脛而走。道光年間的雲貴總督阮元曾煞費苦心篡改長聯,改變了長聯的原意,遭到了滇中人士的恥笑,民謠傳說:“軟(阮)煙袋(芸台——阮元字)不通,韭菜蘿卜蔥,擅改古人對,笑煞孫髯翁。”

長聯以曆代王朝存亡興衰的史實,融進作者的切身感受,表現出一種意味深長的歎息和對曆史居高臨下的俯視,對仗工整,字句精練,情景交融,氣勢不凡。毛澤東曾評價為“從古未有,別創一格”。

楊升庵為何被譽為“明代三百年間第一人”

楊升庵(公元1488—1559年),名慎,字用修,號升庵,四川新都人,出身於世宦人家,是明代正德辛未年(公元1511年)狀元,授翰林院修撰,任皇帝老師。嘉靖年間,因“議大禮”(反對追封皇帝親生父母)觸範當朝,遭廷杖,充軍雲南,老死滇省。楊升庵才高八鬥,《明史》稱他“明世記之博,著作之富,惟慎為第一”。其詩文不計其數,雜著100餘種,多在雲南寫成,其足跡遍及雲南各地,對雲南學術文化貢獻甚大。

雲南成了楊升庵的第二故鄉。在其謫居雲南的漫長歲月裏,作為文學家、史學家和詩人的楊升庵,在傳播中原文化,促進雲南文化的發展,推動內地與邊疆、漢族文化與兄弟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等方麵,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因而在雲南各地,一直流傳著有關他的神奇多彩的逸聞傳說,被雲南人民譽為“明代三百年間第一人”。直到今天,人民群眾對他仍不忘懷。

楊升庵創作了近3000首記錄雲南的詩歌,如寫昆明氣候的名句:“天氣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斷四時春。”他的詩中有“春城風物近元宵”、“君侯載酒過春城”等句,楊慎是雅稱昆明為“春城”的第一人。同時,升庵題安寧溫泉“天下第一湯”,題華亭寺“一水抱城西”楹聯等,遐邇聞名。楊慎居滇34年,遍訪大理、保山、開遠、安寧等地。他廣集史籍,采訪人物,整理文獻,著作多達400餘種。

楊慎一直得不到赦免和重新起用。公元1559年7月去世。今天在雲南各地還保留著不少關於楊升庵的遺跡。他數十年居住的“碧嶢精舍”,現改名為紀念這位曆史名人的“升庵祠”。

錢南園為何被稱為“瘦馬禦史”

錢灃(公元1740—1795年),字東注,號南園,昆明人,清乾隆年間進士,官至通政司副使,湖南學政、湖廣通禦史,後任軍機大臣行走。錢灃“性剛直,遇事無所遜忌”,一生既以彈劾權臣貪官而馳譽全國,也以詩書畫聞名於世,尤擅畫瘦馬,被稱為“瘦馬禦史”。

錢南園以科舉入仕,當時清廷官場貪腐成風,甘肅“昌賑折捐”案敗露,上下受訴及流放者數百人,獨陝甘總督畢沅逍遙法外。錢灃在江南道監察禦史任上,上疏彈劾畢沅,“得旨查辦”,畢沅降三級頂戴。錢南園加入政壇,即彈劾重臣,一反官場明哲保身之風,被譽為“鳴鳳朝陽”。56歲時,錢南園不畏權勢,數次彈劾和坤,名聲震天下,卻突然病逝於北京雲南會館。錢南園死後,歸葬於昆明龍泉鎮羊腸村之北山。

錢南園詩、文、書、畫、聯皆有名氣。詩文有《錢南園遺集》《南園詩存》《南園文存》等,其“所著詩文,蒼鬱勁厚,獨往獨來”。錢南園的畫,以畫馬為主,尤其喜歡瘦馬。前人畫馬,多較圓活豐潤,筆法秀麗。而錢南園的瘦馬,著重表現馬的神姿,給予人的印象是蒼渾有力。他畫的馬是其嚴峻剛正人格的反映。

錢南園精於書法,集諸家之長,結構嚴謹,筆力遒勁,魄力雄渾,“師古而邁古,卓然自立”,別具一格,是清代最負盛譽的書法大師,為世人所珍視。昆明名勝,多有存留,如筇竹寺中二聯,都是珍品。

《徐霞客遊記》中有多少寫的是雲南,他到過雲南的哪些地方

徐霞客(公元1587—1641年),名弘祖,別號霞客,江蘇江陰人,為馳名世界的地理學家、旅行家。他拋棄仕途,情寄祖國名山大川,遊曆考察了今19個省、市、自治區。雲南是徐霞客魂牽夢縈的地方,也是他一生最後傾全力熱情考察的省份。在那個年代,不為政治、宗教、商業等功利目的,僅為求知而探險旅行的人很難找到。他於公元1638年入滇,從雲南最東邊的勝境關,一直走到西部的中緬邊界,橫穿整個雲南,遊曆考察30餘縣。其考察情況以日記記錄,經友人整理成《徐霞客遊記》,全書63萬字,其中《滇遊日記》13卷25萬字,占全書40%,居各省之冠。突出的成果有:對岩溶地貌分類比歐洲人早130年;論證了金沙江是長江的正源;《盤江考》查明了珠江源等。

《滇遊日記》是一本引人入勝的散文,又是一部翔實確切的風物誌,還是一本內容豐富的地理著作。徐霞客以高度的熱情、細致的觀察、敏銳的感覺、生動活潑的文字,真實地描繪了雲南的山川風物,為後世留下了一幅幅珍貴的曆史畫卷。如果前人稱徐霞客為“千古奇人”,其遊記是“千古奇書”,其文字是“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那麼《滇遊日記》則是這本“奇書”中最瑰麗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