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童年非常貧困,父親去世後,靠父親的朋友幫忙才得以安葬。它的母親必須在一家製傘工廠一天工作10小時,再帶零工回來做,做到晚上11點鍾。
他就是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有一次他參加教會的戲劇表演,覺得表演非常有趣,於是就開始訓練自己公眾演說的能力。後來也因此,他進入政界。30歲時,他已當選為紐約州議員。不過對接受這樣的重大責任,他其實還沒有準備妥當。事實上,他親口告訴我,他還搞不清楚州議員應該做些什麼。他開始研讀冗長複雜的法案,這些法案對他來說,就跟天書一樣。他被選為森林委員會的一員,可是因為他從來不了解森林,所以他非常擔心。他又被選人銀行委員會,可是他連銀行帳戶也沒有,因此他十分茫然。他告訴我,如果不是恥於向母親承認自己的挫折感,他可能早就辭職不幹了。絕望中,他決定一天研讀16小時,把自己無知的酸檸檬,作成知識的甜檸檬汁。因為這種努力,他由一位地方政治人物提升為全國性的政治人物,他的表現如此傑出,連《紐約時報》都尊稱他是“紐約市最可敬愛的市民”。
這位戰勝了弱點而充分發揮自己優勢一舉成名的傳奇人物——阿爾·史密斯。
在阿爾開始自我教育後的十年,他成為紐約州政府的活字典。他曾連任四屆紐約州長——當時還沒有人擁有這樣的紀錄。1928年,他當選為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包括哥倫比亞大學及哈佛大學在內的六所著名大學,都曾頒授榮譽學位給這位年少失學的人。
阿爾親口告訴卡耐基,如果不是他一天勤讀16小時,把他的缺失彌補過來,他絕對不可能有今天的。
尼采認為,“優秀傑出的人不僅忍人所不能忍,並且樂於進行這種挑戰”。
我們越研究那些有成就的人,越深信一點,他們的成大事者大部分是因為某種缺陷激發了他們的潛能。威廉·詹姆士曾說:“我們最大的弱點,也許會給我們提供一種出乎意料的助動力。”沒錯,彌爾頓如果不是失去視力,可能寫不出如此精彩的詩篇;貝多芬則可能因為耳聾才得以完成更動人的音樂作品;海倫·凱勒的創作事業完全是受到了耳聾目盲的激發;如果柴可夫斯基的婚姻不是這麼悲慘,逼得他幾乎要自殺,他可能難以創作出不朽的《悲愴交響曲》。
在我們閱讀這些反敗為勝的故事時,隻能接受這樣一個事實:一個人可以沒有金錢支配自己的時光,但必須有反敗為勝的毅力,才能自我拯救,變成真正的成大事者!
敢於抉擇手段
盡管交友不易,但我們每個人還是要麵對這一問題。一個人能交上一些好朋友,即使不一定就成就大業,但也不至於需要幫忙時無處可求。明知你有缺點而不說,還偏偏說些動聽的話,這種朋友就算不害你,對你也沒有任何好處,何必還浪費時間交往。
你要的應該是一種經得起考驗的人際關係,而不是速成的人際關係。
一個人如果想要和別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他決不能要求他們依照他規定的模式做事,或處處請求利益。每個人都渴望被別人了解,這種心態的產生是由於他們不了解自己。不要忘記了一條解決人際關係的法則:“你給別人需要的,他們也會給予你所需要的。”
隻有誠心地聆聽別人的批評,別人才會給你富有建設性而合理的意見,你也才有批評別人的機會。在你要求批評者將問題說清楚,或要求他說得溫和一點的時候,從他的反應,你就可以知道他是否有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