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五霸之一的楚莊王,一天晚上,為酬謝有功將士,擺了一席盛大的酒宴,要開懷暢飲。在輕歌妙舞的氣氛中,忽然,燈火全部熄滅。黑暗中莊王的愛妾受到一個將士的調戲,她急中生智,一把抓下那個將士的頭冠,讓莊王點燈,捉拿那個無冠帶的人。這時莊王不但沒有發怒,反而說:“無妨,此刻宴樂飲酒不必拘泥婦人之節。”並讓所有的人都取下頭冠,當燈火再亮時,將士中無一人戴頭冠。真是難得的大度,不拘小節有霸主風範,十足的人情味。數年之後,楚軍與晉軍交戰,楚軍處劣勢,突然,一位將士衝向敵陣,使戰鬥轉敗為勝。這位將士就是當年調戲莊王愛妾的那個人。莊王當年是“經路窄處,留一步與人行”,充分表現了他的寬厚仁愛之心和令人歎服的人情味;他並沒有期求回報而卻得到回報,這正是他事業成功之所在。生活的邏輯是先失才有所得,給予而後必有所獲。其實人類就是在不斷地喪失中一步步發展過來的。現在我們提倡競爭,目的是充分釋放人的潛能和創造性,推動社會進步。越是競爭,越需要和諧的人際關係,越需要人情味的力量。

心靈處方:

學會不計小節很重要,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缺點,隻有包容,才能納天下百川入海。

49.小節——小節不傷“心”

行大禮不拒小節。

從前有個人,相貌極醜,街上行人都要掉頭對他多看一眼。他從不修飾,到死都不在乎衣著。窄窄的黑褲子,傘套似的上衣,加上高頂窄邊的大禮帽,仿佛要故意襯托出他那瘦長條似的個子,走路姿勢難看,雙手晃來蕩去。

他是小地方的人,直到臨終,甚至已經身任高職,舉止仍是老樣子,仍然不穿外衣就去開門,不戴手套去歌劇院,總是講不得體的笑話,往往在公眾場合忽然憂鬱起來,不言不語。無論在什麼地方——在法院、講壇、國會、農莊,甚至於他自己家裏——他處處都顯得不得其所。

他不但出身貧賤,而且身世蒙羞,母親是私生子,他一生都對這些缺點非常敏感。

沒人出身比他更低,但也沒人比他升得更高。

他後來任美國大總統,這個人就是林肯。

一個人有這麼大的弱點而不去補償,難道也能得到林肯那樣的成就嗎?

原來,林肯並不是用每一個長處抵每一個短處以求補償,而是憑偉大的睿智與情操,使自己淩駕於一切短處之士,置身於更高的境界。隻有在一個方麵,就是教育方麵,直接補償自己的不足。他拚命自修來克服早期的障礙。他非常孤陋寡聞,在20歲以前聽牧師布道,他們都說地球是扁的。他在燭光、燈光和火光前讀書,讀得眼球在眼眶裏越陷越深;眼看知識無涯而自己所知有限,總是感覺沮喪。他填寫國會議員履曆,在教育項下填的是:“有缺點。”

他一生就是對一切他所缺乏的全麵補償。他不求名利地位,不求愛情和婚姻美滿,集中全力以求達到更高的目標,他渴望把他的獨特思想與崇高人格裏的一切優點奉獻出來,造福人類。

可是,常人必須選擇可以達到的目標,不可好高鶩遠,妄自追求達不到的目標。

現在要討論的問題是:假定你有一兩種自卑感,而想加以利用,轉弱為強,辦得到嗎?

不錯,並不容易。但是辦不到嗎?就人過去的經驗來說,並非如此。有幾位偉人(男女都有)生平就是一部奮鬥史,顯示出借補償作用而獲得成就的可能性有多大。讀達爾文、濟慈、康德、拜倫、培根、亞裏斯多德的傳記,就不會不明白,他們的品格和一生,都是個人缺陷形成的。象亞力山大、拿破侖、納爾遜,是因為生來身材矮小,所以立誌要在軍事上獲得輝煌成就;象蘇格拉底、伏爾泰,是因為自慚奇醜,所以在思想上痛下功夫而大放光芒。

心靈處方: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