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來雖然貌似有些“奇遇”,但自己終究也還是那俗人一枚,並未能做到所謂“太上忘情”的。
張知秋迎風昂頭、氣勢恢宏,但卻是咧嘴苦笑、自嘲自諷。
也罷,太上忘情亦非無情——既然心有所感,那就隨心而動、隨心所欲吧……
按照傳統地君子做法,那是應該要投之以桃,報之以李的。
事實上,除那麼不多一些特別愛占些便宜的人之外,雖然大家嘴上取笑,但大多數人對於張知秋還是不錯的,基本符合他對於古人的印象,與自己腦海中地“現代人”相比,已經實在是厚道地太多了。
其實,從張知秋幾天來待人接物地反應中,就可以明顯地看出他與這個時代的脫節了:與人們嘴上所言相比,張知秋卻是更注重於他們實際所作地事情的。
而這些古人也確實是沒有讓張知秋失望,基本是印證了他心中“古代大多民風淳樸”地印象的。
即便是象吳二楞這種號稱是稱雄街頭的混混,在張知秋看來,那也是比現代地那些小阿飛和大流氓們要有道德、有底線的多了!
當然,對於那些試圖騎到自己脖子上來的人,張知秋卻隻是在謹守著自己地一條底線而已,隻要不過這條線的話,那到也是無所謂的。
但在這幾天以來,卻也並沒有什麼事情是讓張知秋感到所特別不能容忍的。
看來,我以前所在地生活環境,一定是非常地艱辛與惡劣啊……
每當看到老孫頭們為自己地“遭遇”抱打不平的時候,張知秋便總是會不經意地浮起這麼一種淡淡地“鄉愁”。
不過,此地雖好,非我家園啊——雖然年齡確實不大,但張知秋卻已發覺,自己不但是“戀舊”和“念家”,在某種程度而言,還非常地固執,而這些都是一個人開始步入老年地表現。
最起碼,在張知秋地印象中就是這樣分類的,這讓他感到非常地悵惘以及……無奈。
就象這些天來老孫頭一直都在替他憤憤不平於這種經常地讓人“被幫忙”之事,張知秋就有他自己的看法:既然是一個集體,那就沒有可以吃白飯的——最起碼那個人不應該是自己。
是以,張知秋對那些“被幫忙”地事情雖非甘之如飴,但也確實是還可以接受。
不勞動者不得食——這讓張知秋在吃那一日兩餐地時候特別地理直氣壯;而這裏的夥食雖然粗糙,但卻也還是能夠管飽的,畢竟天下承平已久,雖然驟逢戰亂,但那底蘊還是在那裏的。
最重要的,張知秋也不願意自己平白地受人恩惠。
在張知秋地記憶中,這世上要說有什麼是最難償還的,那就是“人情”了;不過這還算是好的,倘若要牽扯到“親情”和“愛情”的話,終生償債的可能也是很大的,實在是這世上最難償還地“債務”。
如今張知秋所想的,隻是放鬆地享受每一天——這種日子雖然過的極其地粗糙,但張知秋卻是感到了一種平靜與溫馨,尤其是老孫頭所帶給他的,近乎是一種親情。
張知秋很享受這種感覺,事實上也很喜歡這種平靜與溫馨,甚至由此而壓下了對生活條件惡劣地諸多不滿。
至於如何盡早地從這個地方脫身——這個信念牢固地潛藏於張知秋地意識深處,他也從沒懷疑過自己一定會從這裏離開地“宿命”,但張知秋可是一點兒也不著急。
這個卻是沒有什麼理由……
在張小滿地第十三小隊開始鬧哄哄地領取上佳地白蠟杆長槍的時候,還有許多小隊卻還仍是處在紛亂之中——這都是那些一心一意地按著上峰的意思來辦事、不懂得變通的家夥們。
其實,這第十三小隊竟是這整個輜重營中第一個實現順利地分組、並整齊地排隊來領槍、吃麵地小隊,卻是早有人飛快地悄然跑進中軍大帳,將這十三小隊所發生地一應事故全都一五一十地象張虞候做了彙報。
事實上,這一切正是張虞候有意如此安排的,所考校的,正是這些素日裏根本接觸不到地基層士官們地應變、以及管理能力的。
張虞候早在事前,便給每一個小隊都派出了自己地直屬士卒去進行監督,明裏是監控事情地進展,實際卻是要留意各個小隊主官地處變能力的。
小旗張小滿,第一次進入了千戶張建東、虞候張繼宗地視線之中。
PS:看書不投票的人,全部都給吃玉米糊糊、山藥蛋,還有硬邦邦地窩窩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