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輜重營(二)(2 / 2)

當然,被遷居的,隻會限於張小滿的腦袋。

所以,張知秋現在也算是這隻臨時輜重營中地正式一員了。

………………………………新鮮粉嫩地分割線…………………………………………

張知秋現在,真的是極度地鬱悶。

莫名其妙地來到這個莫名其妙的地方,已經足足地有倆天了,可他還是感覺自己是莫名其妙的稀裏糊塗。

事實上,張知秋一直都感覺自己地思維邏輯始終都是清晰條理的,而且也自覺身體並沒有任何地不適之處,但他卻就是死活都想不起來自己是誰!

不惟如此,所有有關於自己地一切事情,張知秋卻是始終全都一概“想不起來”:自己的父母、家人、事業、愛情……幾乎就完全都是一片空白!

當然,除了這幾個如今自己也覺得感到有些陌生地名詞之外,張知秋腦中還充斥著許多許多與這個時代格格不入地一些東西——在張知秋殘存的記憶中,似乎有一個專門的詞,就是用來描述自己當前地這種狀態的。

穿越。

盡管確實是感到有些不可思議,但張知秋僅僅經過兩天地時間,不但確認了自己“穿越”地事實,並且也已經很快地調整好了自己地心態。

這兩天的日子下來,似乎也就唯有一個感覺比較踏實,那就是“張知秋”這個名字聽起來似乎還頗為親切,而這也是他當時便認同了這個名字地唯一原因。

甚至,當昨天老孫頭正式地提出要認他做兒子的時候,他雖然看著可憐兮兮地淒慘老頭子也非常地同情,但最終卻也還是死活地不同意改名。

似乎也沒有什麼站的住腳的理由,但張知秋就隻是覺得,如果自己同意改名的話,將會是一件讓自己感到非常痛苦的事情。

但最為莫名其妙和稀裏糊塗的,卻還是這個如今所處地、莫名其妙的“大明朝”,也是讓張知秋最為之感到糾結的,隻覺世事之奇幻,當真是莫過於此。

據輜重營裏的人講,此刻是大明崇禎三年,也就是公元一六三零年——對於這段曆史,張知秋竟然還是有些印象的。

在張知秋的記憶中,明末地崇禎那就是一個悲催的年代,幾乎就沒有一年地好日子過的。

早在崇禎初即位改元後地崇禎元年(1628年),陝西等地便以天將大災來給他“獻禮”,此後便一直都是災害頻仍,不但出現了全國性大饑饉,並由此而爆發了最終顛覆了大明王朝地陝西農民起義。

如果張知秋地記憶無誤的話,這第一個吃螃蟹的英雄,是陝西白水饑民王二,他在澄縣殺死了知縣張鬥耀,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終其一生,,也隻有這麼一個大號。

也就是在這一年,大名鼎鼎地袁崇煥,向剛滿十九歲地青年崇禎提出了自己的五年平遼之策。

但在老孫頭等人地口中張知秋得知,雖然這些年確實是災荒連連,但卻並沒有發生什麼“農民起義”,而且遼東地後金蠻族也不怎麼樣成氣候,除了與蒙古人不時彼此地互相掐架之外,一直以來遼東還算是一片平和。

當然,也還有一種可能,就是朝廷嚴密地封鎖了相關地消息,老孫頭他們這些普通百姓,根本就不知道這些與己無關地國家大事。

更為主要的是,在張知秋地記憶中,明朝崇禎三年雖然國是維艱,但並卻沒有這麼一場發生在大同地戰事的。

如今張知秋所記不起來的,是崇禎三年時大同總兵和大同知府地名字——但既然已經是有了這諸多地莫名變故,隻怕是這人事格局也會有相應地變化吧……

這個年代並沒有什麼文化傳媒工具,唯一刊載國家大事地“邸報”,那也是規定隻有官員們才能夠看的官方正式文件,而且裏邊通常也是報喜不報憂的多。

而對於古代的大多數地普通人來說,道聽途說就幾乎是他們唯一地消息來源了。

對此大為訝異地張知秋,卻是在這一日於營中吃飯時,看著手中地吃食霍然頓悟了:這根本就是一個與自己記憶中大有不同地大明!

PS:當即、收藏加推薦,一個都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