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0章 文天祥詩罵土地爺(1 / 1)

文天祥,字履善,又字宋瑞,號文山,出生於公元1236年,吉州廬陵縣(今江西吉安)人,官至丞相,是我國南宋傑出的民族英雄。他寫的《正氣歌》,千百年來一直被人們所傳誦,是我國文學史上的著名篇章。

他那種寧死不屈的精神,在他的少年時期就充分地顯露了出來,從本書所述“詩罵土地爺”的故事,可見一斑。

文天祥的父親文儀,是個未登仕途的文人,喜歡讀書、藏書。在文天祥出生的前兩年,蒙古族滅了金國;接著,又分兵三路南下侵宋,於四川、襄漢、蘄黃、江淮之間的漫長戰線上,頻頻發動攻勢;而宋軍則因朝廷腐敗無能,連連敗退,不予抵抗。文儀雖然沒有做官,但麵臨國家危亡,甚為擔憂。因此,從文天祥兩三歲時,在教他讀書識字的時候,就以講故事的形式,給他灌輸了很多愛國的道理,希望他長大後,能建功立業,奮勇殺敵。文天祥天資聰穎,在父親的教育下,到五六歲時,不但學到了許多文化知識,而且樹立了驅寇保國的誌向。因此,他在上學時,每當看到學堂裏所供奉的本鄉前輩歐陽修、楊邦義、胡銓的畫像,特別是每尊像前都諡有一個“忠”字時,心情就非常激動,十分敬仰,不止一次地暗暗發誓:“我死後如不能和他們排在一起,就不是一個大丈夫!”

可是不久,父親外出講學,一連兩年未歸。由於當時戰亂頻繁,父親是死是活未有信息,母親急得常常落淚。文天祥看著母親如此難過,便對母親說:“就是天涯海角,我也要把父親找回來。”於是,文天祥告別家人,踏上了尋找父親的曆程。

三個月後,他沒有找到父親,卻把路費花光了,隻好靠乞討度日;又過了半年,當他來到贛州的一個村子時,父親依然無影無蹤,實在難以找到,便到一富戶家中放羊,以此維持生活。

他每天去村外的山坡放羊的時候,總要路過村中的一座土地廟,廟裏辦了個私塾學校。老師的講課聲,學生的朗讀聲,常常讓他回想起自己上學時候的情景,勾起了他強烈的學習願望。於是,他便把羊趕到山坡上吃草。為防止羊丟失,他在周圍用繩子圈上,他自己則去廟內學堂的教室外麵聽老師講課。日子久了,老師發現了他,便把他叫到身邊詢問。通過談話,老師發現文天祥不但誌向遠大,而且聰明好學,認為他前途不可限量,便向富戶交了一筆錢,贖他出來跟自己讀書。

有一日,富戶的兒子發現自己的一塊墨不見了,問了許多同學都沒有發現。有人欺文天祥是外鄉人,競對富戶的兒子說,那墨八成是文天祥偷去了。

文天祥本來就沒偷,怎能認賬?可是財主的兒子在另外幾個人的慫恿下,存心要欺負文天祥,硬拉著他來到土地爺的神像前,按當地風俗摔下一種迷信用品,說是如果迷信用品陰麵朝下,說明他沒偷;如果陰麵朝上,就是他偷了。文天祥被逼無奈,隻好按照他們的規定,把迷信用品摔在地上。結果,他連摔了三次,那迷信用品都是陰麵朝上。所以,大家一口咬定,墨就是文天祥偷去了。

文天祥感到十分冤枉,便把仇恨記在了土地爺身上。他提起筆來,在紙上畫了一個披枷戴鎖的土地爺,並在旁邊寫了一首詩。其詩曰:

身居大廈枉為神,辜天賴我偷墨人。

有朝一日登金榜,打你金身出村門。

當時,迷信盛行,作為一個孩子,辱罵土地爺,是要受到神仙治罪的,可是文天祥不怕。當老師批評他不該罵神仙的時候,文天祥卻理直氣壯地說:“土地爺乃一方之神,卻欺我是外鄉人,昧著良心做事,我能不罵它?”

後在老師的調解下,富家子才算罷休。

公元1253年,文天祥參加廬陵邑校“簾試”,結果名列榜首;二十歲時,高中進士第一名,即頭名狀元,從此走上仕途。

文天祥為官後,元軍多次進攻南宋,掌握南宋朝政大權的宦官董宋臣不思抵抗,反而主張遷都南逃。文天祥不顧個人安危,冒死進諫,但未被采納。此後,文天祥因為堅持抗戰,反對逃跑,屢次遭貶。他在登上仕途的十年間,被貶四次,有三次布衣還鄉。

公元1276年,文天祥被謝太後任命為右丞相,被派去元軍兵營議和。文天祥堅持雙方要平等談判,不肯屈服,結果被元宰相伯顏扣留,押解北去。文天祥在途中伺機逃走,後在廣東潮陽一帶阻擊元軍,不幸再次被俘。

南宋叛臣、元軍統帥張弘範把文天祥押到船上,勸他投降,遭到痛斥;又強迫他招降張世傑,也被拒絕。張弘範再次相逼,文天祥義憤填膺,心潮起伏,索性抄了自己所作的一首詩《過零丁洋》,以明心誌。

其詩雲:

辛苦遭逢起一經,幹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沉浮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裏歎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公元1283年1月,忽必烈見勸降無效,遂下令將其綁赴大都柴市處死,文天祥時年四十七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