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雜念橫生
且說唐僧受封國師,在都城長安做了七七四十九天法事,超度亡魂死鬼,逢月滿之期開壇講經。餘下時間精研佛典,衣食無憂,旬月乃通。不愧三藏前世是如來的弟子,慧根早具,果是研究佛學的奇才。
長安城中居民得知有皇封真佛落腳相國寺,善男信女紛來拜會,不少年輕女子前來詢問一些生育、婚配、未來之事,師徒四人略施法力,一一點化,盡得靈驗,一時香火大旺。時人也漸將四人視為天佛神明,開碑塑像,頂禮膜拜。
東土之地,物廣人稠,更兼長安都城之地,加以皇上的詔令,每有不少達官顯貴攜豔姝麗娘前來拜會,勾動的悟能等人心浮氣躁,日益無心功課,獨三藏卻如視無物。
這天,四人用罷晚膳,照例在禪房內打坐。
悟空朝八戒眨眼,八戒擺了擺耳朵,鼓起勇氣說:“師傅啊,不枉十八年來我們一場辛苦,終於取回正經,修成了正果。”
“是啊,踏遍坎坷,終成大道啊!”三藏點了點頭。
“師傅對現在的生活滿意吧?”八戒問道。
三藏點了點頭。
“可我覺得這生活有些悶了。”三藏不解地看著八戒,八戒接著道:“取經途中,雖有驚險,衣食無著,風餐露宿,但畢竟生活充滿了刺激,而且我們是為了一個宏大的目標而努力著,盡管痛苦卻快樂堅定地努力著,那樣的生活很充實。”
三藏聞聽,笑了,說:“徒弟啊,現在的生活不正是你努力的結果麼,你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呐,這樣安定的日子在以前哪敢想,你以前那麼偷懶,想睡個懶覺卻常常困難,想吃頓飽飯也是總難如願,現在你是想休息多久就多久,想吃多少美食就有多少美食,怎麼又開始胡思亂想了呢。”
八戒一聽三藏的批評,臉霎時紅了,隻是仍覺不甘,說:“師傅所言極是,隻是咱現在天天伴著這孤燈練經,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周而複始,每天都重複著同一件事情,活上萬年亦近乎一日,這不是滅了向佛之心嗎?”
三藏依然微笑,說:“徒弟啊,所謂相由心生,身靜而心不止,心馳而神往。”
“請師傅明示,悟能愚鈍,實有點不太明白。”
三藏說:“通俗地講,就是心中有佛則佛不滅,我們向佛之心並非要求強加意願去刻意信佛,但信佛之人卻又自會無知無覺中做一些佛性認定的事情,那其實就是佛在無形中指引我們。更進一步說,如果我們累了,是可以想想從前有趣的事情,美好的回憶本身就是佛所包容的個人珍藏啊!”
三人聽了也心有所悟,悟空問:“師傅方才所言,句句擊中老孫的心胸,在師傅的記憶裏,那個地方是最值得回憶呢?”
唐僧瞌上雙目,臉色發紅,欲言卻止,這一切自然沒瞞過猴頭的眼睛。
“師傅,此間隻有我們師徒四人,說說知心話,不要有什麼顧忌,也怕不得傳出去。”八戒幫腔道。
一向不愛多言的沙僧插口道:“大師兄、二師兄言之有理,況出家人不打誑語,有什麼也該說什麼,我等師徒四人經曆取經磨難,四人同心上天可鑒,日月難表,是值得信賴的。”
唐僧還是無語,孫悟空搔了搔頭,終歸是急性子,說:“盤絲洞,天竺國,無底洞……”
唐僧搖了搖頭,三人愈發焦躁,半晌,唐僧方道:“其實,其實我還是對西涼國比較感興趣點。”
悟空等三人聞聽,嘻嘻不已。
“師傅那一次差點有了孩子,難怪……哈哈……”
“錯,錯,師傅是在想那琵琶精,差點娶了那妖精,,當初,若不是為了取經,惹得我頭都被蜇了好大幾個包。”
“不對,不對,我們師傅是真佛,怎麼會娶妖精呢,師傅是在想那西涼國女王,那個皇帝可是對咱們師傅情意綿綿,連皇位都準備讓了,師傅真是有眼光,有眼光。”
“師傅就是師傅,看問題上檔次。”
……
三藏見三個徒兒愈說愈有勁頭,便道:“徒弟啊,還記得當初我們承諾通天河老龜幫他問年紀嗎,後來見了佛祖因心情太過激動,結果我們在如來佛前忘記了此事,由此引發了第八十一難,造成了現在經書的殘缺,可見我們承諾別人的事是要盡力做到的,以前我們在西涼國時,曾答應女王陛下給他們重塑陰陽,恢複正常的繁衍程序,此事一直在為師心中盤旋啊。”
三人方知三藏心中所思,對師傅更加敬服,便力勸三藏何不找時間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