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大慶、後周、西夏三分天下,尤以西夏最喜進攻別國,常年騷擾大慶邊境,弄得邊境百姓是怨聲載道,多番請願朝廷出兵鎮壓,此次商議出征將是大慶朝第二次出征西夏。
大慶朝皇宮高巍威嚴,不愧為一代王朝
“此番上朝,乃和眾臣商議進兵西夏之事。”
說話之人乃大慶朝當今皇帝貞德帝,貞德帝登基之時至今已有十五年,政績頗著。
貞德帝道:“自先帝於忠德30年征西夏以來,至今以有十五年之久,當年先帝以寬大仁懷之心,接受了西夏的求和之請,如若先帝當時放掉一時仁慈之心,直搗黃龍。他西夏以於十五年之前就以亡國,如今此國不但沒有念及先帝之恩,不但連年進貢已無,自貞德十年以來常常搔擾我邊境之民,搶我財物,如若此時仍不出兵,怎能對得起先帝的在天之靈。”
聖上說完頓了頓,環視眾臣道:“昔年的前慶朝是何以的強大,但由是奸臣當道,政治昏暗,貪汙腐敗之嚴重更勝以往,各諸候形成割地為王之勢,時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之地。我太祖慶德皇帝不忍看各諸候軍閥之戰,百姓累受戰亂之苦,以五百人在泰山射鷹而起義。自起義之日,太祖皇帝連年告捷,奪取中原,登極為帝。昔年太祖皇帝念惜百姓常年受戰亂之痛,亦停止對當時割據一方的西夏候與後周候的用兵,仍封其候。如此說來,此國源頭上說實屬我朝之州縣之地,但實事猶在,但膽敢以州縣之力犯我天朝之威,如此朕亦行當年太祖未完進兵之事。”
眾臣都道:“陛下所說史實極是,此番征兵乃上天之請也。”
貞德帝又道:“葉老葉軍何在。”
一垂眉老者單膝跪地道:“老臣在此。”
但看此人一身戎裝,身體健碩,目光郎郎,眉宇有千軍萬馬之勢。正是大慶朝護國大將軍葉百雄。取身經百戰之英雄而名。
皇帝道:“葉老將軍當年隨先帝四處征戰,平後唐,征劉楚,伐東魯,剿西邊草寇起義,對我大慶朝實乃蓋世之功,如是說,理當葉老將軍應享晚年天倫之樂,此番請來實屬迫不得已。當今朝上,實已無人能超出大將軍資質與威望,還望將軍俱附當年之勇,除我邊民之患,朕亦能高枕而臥矣。
皇帝說完走下禦座,示將軍起,雙手攀附葉百雄道:“葉老將軍不必行此大禮,朕看葉老將軍複有當年征戰之勢,殺敵之勇。朕勝感欣慰啊。朕當請之。”
葉百雄道惶恐道:“老臣為陛下辦事,為陛下解憂,實乃為臣之份屬。為百姓安定,實乃為官之道,讓陛下憂心,已是為臣之失,怎敢當陛下的一個請字。”
皇帝高聲而道:“此乃大慶之頂梁柱國之臣也。”
一旁站立的宰相以一番不以為然態,但仍做笑容可掬狀。
皇帝又道:“不知大將軍對此次征戰,有何打算?”
葉百雄道:“不知陛下可記得當年先帝是哪年出征西夏。”
皇帝道:“當然記得,那是忠德30年秋十一月初五,正時落葉紛紛之際。當時朕還是太子,先帝出征前交待朕的場景還曆曆在目。”
葉百雄道:“陛下果然好記性,實是朝中幸事。”
皇帝道:“先帝之教,怎敢遺忘。”
葉百雄又道:“哪麼可又知,先帝是如何交待陛下的。”
皇帝麵西而望道:“當年先帝正如老將軍一樣,以一身戎裝,顯威武之態。臨行前諄諄告誡‘國事之重,事關天下百姓之福祉,如有可疑難決之事,務必慎重之。’
葉百雄道:“可有有托於人。”
皇帝道:“當然。先帝還道‘朝內事應過問文項先生大人,朝外事要求司馬大將軍與葉老將軍之解,可惜文項先生與司馬將軍都已不在人世,如今先帝托孤之臣可隻葉老將軍一人。”
葉百雄道:“不知陛下是否知道先帝是以何法進兵呢?”
皇帝道:“先帝於忠德三十年親率六路大軍而進逼西夏,以司馬大將軍為後三路將軍直指西夏前方城——四陽城,以葉老將軍為前三路將軍繞後周前方城——郭城,直搗西夏京城,時葉老將軍親率三路軍馬於西京城下,守城將士見此狀況如感天兵突降,望風而逃,此一役正有如古人所說“不戰而屈人之兵,此一役正揚葉老將軍之威名,經此一役時隔十幾年,西夏人正是懾於葉老將軍之威名而不敢大舉來犯。”
葉百雄道:“微臣慚愧啊。又道:“不知陛下是否知道,當初我大慶兵馬為何沒有攻破西京城呢?”
皇帝道:“那是先帝與葉老將軍體恤將士,為西夏百姓著想,為其有一個安定的生活條件所想,所以就此沒有攻破西京城,而之與其訂下城下之盟,限定其向我大慶朝稱臣,連年向我朝進貢,可恨的是近幾年其不但沒有向我朝稱臣,進貢也無,居然膽敢騷擾我邊境百姓,真是小人小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