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先從王一小說起(1 / 2)

王一小退役後,生活在西安,每每走過城牆,他都要越過重重雉堞向外看去。就像是看到了南疆烽火的熾熱,邊關將士的無邊赤誠。人生忽忽已然過,彈指一揮是重陽。一個充滿煙火和鮮血的世界,作為曾經的軍人,一個本要為國捐軀的人,子彈的嘶鳴,炮彈的呼嘯,時時扣擊了他的靈魂。

每當夜深人靜,他都捫心自問,你可否安心?!一起扛過槍,一起蹲過坑,一起罵過娘,一起趟過生和死。戰友啊!二十年前尚年青,三十年後塵與土。我唯一想問你們,可還安好?!

年紀大了,很喜歡想點過去的事,尤其像他們這樣,有過一段特殊經曆,經曆過一些別人很難經曆到的事,沒事都會去想,不想那是不可能的。

今天的中國,血性和陽剛少了,陰柔和萎靡多了。一種責任和意識,讓王一小有種迫不及待的心理,想要將自己經曆的往事說出來,不敢奢望重振什麼,但真心希望今天的九零後、二零後能知道,我們的前輩在異族的屠戮下是一個什麼樣子。

不要忘記,你們的父輩有過一段用生命鑄就,已然融入中華民族血液中的滄滄曆史。這段曆史是什麼呢?是一場非常重要的戰爭。說到這場戰爭,大家都知道。可是,一旦要具體到這場戰爭中的一場戰鬥,一些戰士,大家就不知道了。

王一小悻悻然,要與大家說說這場戰鬥,這場離我們今天的中國人最近的戰鬥。

戰鬥是戰爭中的一個節點,一個章節。那場過去還不是很久的戰爭有多很多部隊參與了,有很多人參與了。但參與那場戰爭的部隊和個人,大多數沒有機會參與到那場戰鬥中。戰鬥的規模不大,但我們打出了國門,震憾了敵人。

有意思的是,這場戰鬥的規模不大,但動用的力量不可謂不大。從軍隊層麵來講,大軍區、軍、師、團、營、連、排、班,八級聯動,每一個層級都投入了力量和關注。從國家層麵講,上至國家高層,都直接過問和幹預了這場作戰。

可以這麼說吧,這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以來,動靜最大,驚動各個層麵最為廣泛的一場戰鬥。這個戰鬥就是大家念念不能忘懷的10·19作戰。

16歲那年,王一小還是西安一個中學的學生。說是上學,上什麼學呀,學工學農學完了,又搞“備戰備荒”,全班都給拉到西安體育場外挖防空洞。

那個時代不像現在,年青人有很多選擇,考大學上技校,再不濟的還能南下,到沿海城市打打工。他們沒有,大學不招生,隻招工農兵,要推薦,不要考。工農兵三條道,還不是你想走哪條道就能走那條道的。進工廠當工人,難。

那時的學生,大多數都要到廣大的農村去。西安的娃子能往哪跑,隻能往陝北很窮的延安去當農民。

眼看要畢業了,王一小和同學們都捉磨著該幹什麼時,某部野戰醫院政治部主任李光跑到了他家,和他父親說:“司令呀,部隊要招文藝兵,你家一小可以去呀!”

父親一拍大腿,叫著:“好呀,那就讓他去吧!”

那天的情形他還記得很清楚,正與班裏的同學在西安體育場外挖防空洞。在那黑咕隆咚的洞裏待久了,煩!他偷偷扯了一把林芳的衣角,倆人便溜了出來,跑到西安南門的舊城牆上,盤腿坐著,仰了頭看藍天白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