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是人生的航標,能引導一個人順利地到達成功的彼岸。
第1天
夢想與理想
幾乎每個人在小的時候都有自己的夢想。許多人曾夢想有一天成為科學家、藝術家……但長大後,卻往往不再朝著這樣的目標前進。可見夢想是空泛的。一般人在青年時期才清楚地麵對各種人生觀、價值觀的選擇。客觀地說,任何一種價值觀都對應一種理想。那種消極的負麵的價值觀不被我們所認同,所以這樣的價值觀形成的“理想”也就不稱之為“理想”了。價值觀是理想的基礎,也是行為的內在動力。一個人隻有認為一種行為是有益的、有價值的,才能長期保持這種行為方式。理想如果沒有價值觀的支撐,就不會落實於行動,那理想也就不再是理想,僅是夢想而已。
每日自我提醒
理想既是遙遠的又是現實的。理想是遙遠的,它不是努力一下,就會馬上成為現實,它需要長期的艱苦奮鬥。理想是現實的,它源自於生活。包括對未來宏圖的設計,目標的製定,又包括為實現這一目標而采取的各種手段、措施、計劃和步驟。
第2天
理想是一種挑戰
理想因為高遠、因為實現它需要卓絕的努力,易被人放棄。此外,另一種原因也往往阻止理想的實現,那便是對待理想的態度。人們往往以一種鄙夷和恥笑的眼光來看待理想。
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兩個:其一是內在原因,確有一部分人整天隻把理想掛在嘴上,卻始終不見行動,理想終成空想。這也難怪被人恥笑與鄙夷了。其二是外在原因。理想,顧名思義應是理性的想法,但指責者常常不知道什麼是理想,錯誤地把現實與理性混同,以為現實的才是理性的。誠然,理性和現實有共同之處,但它們並不等同。比如,大學畢業,許多曾經山盟海誓的情侶因地域或工作的原因而各奔東西。很多人以為這是理性的。這完全是對理性的曲解,這是屈服於困難選擇的現實之路,而不是尊崇理想選擇的理性之路。
每日自我提醒
現實往往意味著對困難的妥協。而理想則代表著一種向困難挑戰的力量。近視的現實的人永遠不會在事業和愛情上有多大作為,隻有理性的人才能登上愛情與事業的頂峰。
第3天
立誌是真正意義上生命的開始
古人雲:“誌當存高遠。”立誌,可以給人以明確的方向和強勁的動力。立誌,可以給人以勇氣、毅力和意誌,它鼓舞人的鬥誌,使人遇到困難不會退縮,不會動搖,不會半途而廢,而是越挫越勇。
立誌是真正意義上生命的開始。渾渾噩噩活著的人一生都無所成就,活著就是為了活著,他的人生猶如一潭死水,毫無意義。當一個人立下他的誌向後,他就解答了人生三大問題:人為什麼活著?人生的目標是什麼?人生的意義何在?
孔子15歲有誌於學,馬克思在中學時代就立誌為全人類的事業而奮鬥終生,他們都成了千古偉人。
每日自我提醒
立誌宜早。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用來學習的黃金時間並不多。有誌向的人和沒有誌向的人的最大區別在於他們的努力程度和對時間的利用程度,早一點立誌,等於延長了人的生命。“雲厚者。雨必猛。”更多的學識將為你的美好未來打下堅實的基礎。
第4天
保持理性是人與動物的區別
從動物進化到人,花了幾千萬年的時間,但從人回到動物卻往往隻需要幾秒鍾的時間。理性把人與獸區別開來。人是理性的,把自己看成人的同時也把別人當成人來看待,按照人的生存方式,創造有尊嚴的人的幸福世界。理性的本質是人對動物生存方式的自覺超越。
孔子畢生都在造“人”。他學而不厭、修身養性、敬人合群,首先把自己造成一個“人”;他言傳身教、誨人不倦,又把別人造成真正的“人”。孔子及其後繼者為華夏兒女造就了人們心中的理想人格——“君子”。
每日自我提醒
從生物形態上來看,每個人都是人。可從道德的角度看,卻不時地讓人感到難堪。道德的自律在今天許多人的心中已蕩然無存。在每個人心中,最基本的理想是做一個真正的人。
第5天
有誌者事竟成
英國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布拉格出身貧寒,中學畢業後,他被保送進入皇家學院。在該院就讀的學生大多數是有錢人家的子女,他們嘲笑布拉格的寒酸,甚至誣陷他“不合腳”的皮鞋是偷來的。其實,那雙舊皮鞋是布拉格父親的。他父親為沒有能力為兒子提供良好的生活條件深感內疚,並希望兒子穿著他的舊皮鞋努力奮鬥。父親的鼓勵使布拉格的意誌更加堅強,家庭的貧困促使他更加刻苦學習,他決心要以自己的行動為窮人家的孩子爭口氣。由於他刻苦學習,成績優秀,終被保送到劍橋大學繼續深造,並最終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