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詩魂(1 / 1)

整子

《紅樓夢》第三十八回林瀟湘魁奪菊花詩薛蘅蕪諷和螃蟹詠:

大家又評了一回,複又要了熱蟹來,就在大圓桌子上吃了一回。寶玉笑道:“今日持螯賞桂,亦不可無詩。我已吟成,誰還敢作呢?”說著,便忙洗了手提筆寫出。眾人看道:

持螯更喜桂陰涼,潑醋擂薑興欲狂。

饕餮王孫應有酒,橫行公子卻無腸。

臍間積冷饞忘忌,指上沾腥洗尚香。

原為世人美口腹,坡仙曾笑一生忙。

黛玉笑道:“這樣的詩,要一百首也有。”

曆史上寫詩最多的乾隆皇帝,一說39340首,一說43000首。反正都是世界第一。但沒有一首可以稱作是真正意義上的詩。對仗工整,平仄規整,韻律也美觀。沒有一首詩流傳下來。為什麼?因為沒有詩魂。這從詩歌的水平來說,並非能懂得詩的規則就能作詩了。按照後人那些概括出來的詩歌教程,平仄韻本,整個唐朝的詩歌至少淘汰一半以上。唐朝的詩歌是中國詩歌曆史上發展的頂峰。所有詩歌都是神韻自來,詩魂獨往。但後人卻把真正的唐詩僵硬化,弄成了八股詩。

唐詩體現了一個時代人性自由展現。唐詩之後,能夠析出真正的詩歌,登峰造極的境界,終止於明末的吳梅村的梅村體,一種長律歌行。梅村之後,中國已經無詩可讀。乾隆的詩歌,毫無疑問,在以唐詩為最低基準水平上構造角度,肯定連門檻都沒入。

自宋元以來,詞曲興起,旨在同音樂配合。但除卻個別人文人的詩歌水準高才外,其實留下的神韻就是打油詩和對聯。往往有非常好的打油詩那種遊戲人間的色彩,同詞曲相比起來,其實詞曲後來被戲劇雜劇所利用才找到其真正的用武之地,詞曲還是望塵莫及。這個一個民間擁有龐大市場的詩歌形式。

乾隆的詩,換句話說,其實連打油詩也不如。近來據傳出版了一套乾隆的全部詩集,售價不菲。這東西肯定除了圖書館收藏外,基本上沒有人會有興趣去讀他的詩。

滿人中,在文學詩歌藝術中曆史上有成就的,除了納蘭容若這個人之外,基本上不懂什麼叫做中國的詩歌藝術。

我還是那一句老話,滿清入關占領中國,迫使中華改朝換代,這個當時的滿清人基本上沒有什麼文化,很多滿清的官員連鬥大的字都不識一個。滿人也不過是剛剛從原始社會茹毛飲血的時代中走出來不久的原始部落。他們入侵中國以後,一方麵必須先學習中國文化知識,一方麵還得必須了解中國各種習俗和當前發展形勢。必須使得滿人的文化水平在大致相當上同中國人達到類似的水平,才能有共同溝通的認知平台。試想乾隆皇帝是滿人入駐中原才三代,能對中國的藝術根底了解到多少程度可想而知。就是整個清朝300年的曆史,滿人對中國的了解也仍然是失敗的。不但阻隔民族的共同發展,也嚴重拖了中華發展的後腿。這種“斬智”行動的反智主義在一樣如法炮製。

至今影響仍然在無限延期。試想在這種背景下,中國人能做出有水平的詩歌來,那簡直就是異想天開。就別說對詩歌一竅不通的乾隆皇帝,就是中國大多數文人也喪失了這種能力。

龔自珍寫了這樣的一首詩: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

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龔自珍也隻能呐喊呐喊了。但人們充耳不聞。於是生了個兒子叫龔橙,帶領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難道這不也是偉大嗎?足夠偉大了!有見識的中國人都知道,這是毀掉滿清政權,而不是毀掉中華。毀掉一個無知而愚蠢,無能而弱智的滿清,其實就是我們的一句老話,君子報仇十年不晚。中國對滿清的報仇等了三百年。

中國的詩歌,曆史基礎非常宏厚。而且自從詩經開始就一直一脈相承。這個曆史不清楚,詩歌就不會有任何藝術的超越,高度和深度。滿清人對中國詩歌藝術曆史一無所知,不說皇帝的身份,你一個小小的乾隆企圖染指中華幾千年的文化功底的詩歌祖廟,算哪根蔥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