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7年,起自布衣的朱元璋在應天府(今江蘇南京)即皇帝位,第二年,改元洪武,定國號明,創立了中國曆史上一個新的王朝——大明帝國。洪武二十年(1387年),明太祖朱元璋戡亂摧強,一統華夏。太祖勵精圖治,多所創革,使明帝國日趨富強。
15世紀中葉,明帝國曆經近百年的發展,開始由盛轉衰,社會弊端叢生,政治腐敗,法紀不行,財政拮據,庫府空虛;土地高度集中,民不聊生,流民日多;邊防廢弛,蒙古騎兵幾度蹂躪畿輔,兵困京師。內憂與外患使明帝國陷入了嚴重的社會危機中。
漢、唐兩朝季世,國家政治的腐敗,都與宦官擅權密切相關。宦官是中國曆史上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身心不全又處於奴才地位,但是由於直接親近君主,在一定條件下,便可以插手政治。昏庸無能的君主在位時,多以宴遊為事,懶於親自處理國家政務,宦官往往乘便從中行事,參與國家機要,甚或權勢熏天,以至廷臣都不得不聽命於宦官,宦官不正常的心態,導致他們在處理問題時,常常采取極端的作法,奴才的身份,主子的威風,二者的矛盾,使他們潛在的自卑心理,表現為專橫的霸道作風,不允許別人有絲毫的抵忤、蔑視、甚至不恭,因而用人行政,多黨同伐異,往往逞一己之私欲,濫用權勢,無所顧忌,絲毫不以國家社稷為念。宦官的參政、擅權,就像催化劑一樣,加速了王朝政治的黑暗和腐敗。
明朝是中國曆史上宦官專權最嚴重的朝代。明中葉政治的腐敗,與此直接相關。
明太祖朱元璋建國之初,鑒於漢、唐末世宦官敗政的惡果,在宮內鎊鐵牌,嚴禁內臣幹政。朱成朱棣在靖難之役中,以宦宮有功,稱帝之後,遂委以出使、專征、監軍、分鎮等軍政大權。又設立東廠特務機構,由親信太監掌管,他們淩駕於司法機構之上,可隨意緝殺臣民,明代宦官幹政,肇始於此。但是,在正統(1436-1449年)以前,皇帝皆親自視政,宦官還不敢擅權。正統以後,皇帝多昏聵,宦官權勢日熾。
明代宦官有24衙門,即12監、4局、8司。其中司禮監掌奏章,皇帝的最高裁決意見由司禮監秉筆太監批寫在奏章上,因用朱筆,稱“批紅”。這樣一來,秉筆太監成為皇帝的代言人,他們可以乘機擅作威福。英宗時,宦官開始插手司法,參與大理寺等三法司的案件審理,掌握了一部分司法權,以至司法部門審判量罪“俱視中官意,不敢忤也”。景泰(1450-1456年)時,為抗擊瓦刺,建立了京軍的精銳“團營”,由太監曹吉祥、劉永誠節製,開宦官總領京軍之例。正德(1506-1521年)時,權宦劉瑾亦以內官監總督團營。宦官還出任各鎮監軍,掌握了一部分軍權。同時,鎮守各地的太監兼理民事,得以幹預所在地的行政。
成化(1465-1487年)時,在東廠之外,又設立西廠,由太監汪直提督。正統以前,廠、衛分立,正德時,錦衣衛指揮楊玉、石支義是劉瑾的爪牙,致使廠、衛合勢。東廠、西廠、錦衣衛是明代特務統治的主要機構。正統三年(1508年),劉瑾又設立內行廠,作為特務統治的號令機關,東、西廠的特務活動也在其伺察之中。特務機構可以“不時考察京官”,以笞捶、重枷之法對待言官。宦官還利用特務統治引進私人,發展自己的政治勢力。正統時,劉瑾、馬永成、穀大用、張永等8人得寵於武宗,跋扈朝中,時稱“八虎”。劉瑾的黨羽布滿朝廷,太監錢能的家奴錢寧,因投到劉瑾門路,得武宗賜姓朱,稱義子,掌錦衣衛事,錢寧又引進江彬,亦得錦衣衛官。劉瑾曾誌滿得意地說:“滿朝公卿,皆出我門。”閣臣焦芳等依附劉瑾,斥退大學士劉健、謝遷等數十人,因謝遷為餘姚人,至令餘姚人不許做京官,其專橫如此。劉瑾為陝西人,便特別擴充陝西等地的科舉名額,以培植家鄉勢力。朝廷奏章,要“光具紅揭投瑾,號紅本,然後上通政司,號白本”。奏章的批答,亦持歸私第與親人孫聰等人商決,以至當時人稱劉瑾為“立地皇帝”。
宦官不僅在朝中弄權,而且布滿各地,刺探民間私事,荼毒百姓。“所逮捕一家犯,鄰裏皆坐,或瞰河居者,以河外居民坐之”。江西南康縣吳登顯等三家,於端午節劃船競渡,被誣以擅造龍舟,抄沒其家,“自是四方傳聞,遠近大怖,偏邑下州,見有華衣怒馬,作京師語言者,輒相驚告躕蹐……天下皆重足屏息,囂然表其樂生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