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分析
·對價格偏高的產品采用“圍魏救趙”策略
·對收益過低的產品采用“偷梁換柱”策略
·對有硬傷的產品采用“順水推舟”策略
感性判斷
·對心有所屬者采用“迂回包抄”策略
·對慣性拒絕者采用“暗度陳倉”策略
·對曾經虧損者采用“金蟬脫殼”策略
交易促成
以退為進的定投營銷策略
下午的大堂,客戶不算太多,等候區零零散散地坐著八九個客戶,無精打采地等候著辦理業務。一個二十多歲的小夥子卻站在了海報前聚精會神地凝視著,這花花綠綠的海報宣傳的是最新的基金。大堂經理甘磊走了過去,輕鬆地寒暄著:“在看宣傳呀?”小夥子看了大堂經理一眼,用鼻子“嗯”了一聲。
接下來,甘磊會如何開口呢?營銷第一步是吸引客戶的興趣,甘磊深諳此道,他說:“您眼光真好,看您看得這麼認真,您怎麼知道這是我行最熱銷的產品呢?”這句話剛說完,小夥子就滿臉迷茫地看著大堂經理說:“我不知道呀!”甘磊說:“您不知道呀?太巧了,正好這會兒我不太忙,我給您介紹一下吧!”沒等小夥子說話,甘磊就開始介紹起這款基金來。
甘磊把產品講解得深入淺出,又是拿數據,又是舉案例。小夥子也聽得津津有味,不斷地點著頭。營銷人員最善於察言觀色了,能看出他對基金這種高風險高收益的產品還是很有興趣的。最後沒等甘磊開口,他就問了:“我也感覺現在你們銀行的存款利息太低了,這個產品不錯,剛開始買多少錢的合適呢?”甘磊看到小夥子已經漸入佳境了,就一本正經地說道:“如果您願意聽我的建議,最好先購買5000元的基金試試看。”聽完這話,隻見小夥子開始有點兒麵露難色了,他嘴裏嘟囔了一句:“要這麼多呀?”
其實,我們都知道,基金從1000元就可以起購,甘磊為什麼要說5000元呢?他葫蘆裏賣的什麼藥呢?小夥子的表情被甘磊看得一清二楚,他對小夥子的內心想法再清楚不過了:剛參加工作不久,別說積蓄了,能不月光就不錯了,一下子拿出5000元確實有點兒困難,那甘磊為什麼還要說5000元呢?這是因為他準備放長線。
甘磊說:“是不是感覺一下子拿出5000元買基金心裏有些不踏實呢?”他並沒有揭露小夥子的窘境,而是換了種方式試探。結果小夥子說:“我剛工作不久,一下子拿5000元還是有點那個的。”看來甘磊猜得沒錯,小夥子沒錢,但是即使這樣,是不是就意味著沒有營銷機會了呢?
甘磊微笑著說:“銀行是個看似風光的工作,但其實一樣悲催。剛參加工作那會兒,我做櫃員,也是個‘月光族’,您的心情呀,我特別能體會!”說完後,與小夥子相視一笑,甘磊接著說:“隻不過後來談了女朋友,就開始為以後打算了,不能老是這樣,攢不下錢來怎麼辦呢?後來我找到了一個好辦法,總算是慢慢有了積蓄。”說完這句話後,甘磊並沒有著急說下去,而是看了看小夥子,隻見小夥子眼中充滿期待地看著甘磊,仿若甘磊就是他未來的積蓄一樣。
甘磊問道:“您是不是感覺基金門檻有點兒高,而且有一定的風險呢?”小夥子點了點頭。甘磊說:“既然您認同基金這個產品,那如果有風險比較低,而且隻需要300元左右的產品,是不是就比較適合您了呢?”小夥子說:“如果真是這樣,那我還是能擠得出的。”甘磊說:“我有個好辦法,能夠讓您嚐試到理財的效果,而且還能夠讓您有計劃地積累一筆錢!讓您以後春節回家孝敬爸爸媽媽或以後談朋友時有一筆儲蓄。從此告別‘月光族’,您看好不好?”小夥子有點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他問道:“是什麼辦法呢?”
甘磊這個時候才說出:“就是我們的基金定投……”
請思考一個問題,在甘磊看到小夥子的一瞬間,他內心是不是已經規劃好要營銷的產品呢?他為什麼要先推薦基金再推薦定投呢?這一切也許隻有一個目的—成交。為了能降低客戶的拒絕,更好地促成交易,甘磊用了一招聲東擊西的策略—一招鮮吃遍天,顯然不適用於營銷。麵對形形色色的客戶,該如何更加有效地促成交易呢?
先來解釋下異議處理環節與交易促成環節有什麼區別。在異議處理環節,客戶的心理特征是對產品或服務不接受;而在交易促成環節,客戶的心理特征是已經接受或認可了服務及產品,但還沒達到立馬成交的狀態,此時就需要交易促成了。怎麼辨別客戶是處於哪一個環節呢?先來看一下進入交易促成環節的三大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