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64年春天,司馬昭消滅了蜀國,俘獲了蜀國皇帝劉禪,率領得勝兵馬浩浩蕩蕩地回到了魏國都城洛陽。魏主曹奐親自出城迎接,文武官員和歡迎的人群隊伍排成了十幾裏路的長隊。司馬昭坐在車上,趾高氣揚,得意洋洋。
司馬昭還朝,早有一班文武大臣給皇帝上表說:“晉公司馬昭,率領大兵數十萬,內理國政,外滅敵寇;最近又收複了蜀國,實現了魏國祖上幾代皇帝都未能實現的夢想,功勞比天還高,應該封司馬昭為王,就稱晉王,借此機會鼓勵忠臣,永保江山!”曹奐這時候隻是名義上的皇帝。他想:“我當皇帝時,司馬昭連我的名字都要改,我本名叫曹璜,叫得好好的,他非要給我改成曹奐,‘奐’和‘換’同音,他早就想要把我‘換’下去。這一幫掌握大權的文臣武將又都是司馬昭的人,他想幹什麼還不就可以幹什麼麼!你要當晉王,當就是了!我這個皇位隻怕早晚也是你的!”一賭氣,曹奐提起筆來龍飛鳳舞地寫了一道詔書,封司馬昭為晉王,追封司馬昭的父親司馬懿為宣王,追封司馬昭的哥哥司馬師為景王。詔書一下,司馬昭和他的一些心腹大臣們興高采烈,大吹大擂地慶祝了一段時間。
司馬昭當了晉王以後,再也不用去給皇帝曹奐上朝請示了,無論大小事情都在自己的晉王府中辦理。封自己的大兒子司馬炎為世子,立自己的妻子王氏為王妃,朝中的文武大臣有什麼事情都到晉王府中來報告,晉王決定了的事情就不用去告訴皇帝曹奐了。相反,曹奐不管要幹什麼,總要先來告訴晉王司馬昭,得到司馬昭的同意之後才能照辦。這時候,任何人都知道:魏國名義上的皇帝是曹奐,實際上的皇帝早就是司馬昭了。
於是,有一班大臣想出一個辦法:要讓司馬昭逐步取代皇帝,便聯名給晉王司馬昭寫了一道奏章,說:“去年,從天上下來一個神人,身材有兩丈多高,赤著腳,腳印有三尺二寸長,白頭發,黑胡須,身穿黃色長袍,拄著一根藤子拐杖,在集市上遊走。人們去看他,他說:‘我是老百姓的大臣,現在我告訴你們,天下必須要換一個皇帝,才能太平!’這個神人在集市上遊滿了三天,突然之間便不見了!這是一個兆頭,這個兆頭說明天下要換主,正好應該由晉王來主管天下——所以,晉王可以名稱不變,但實際上應該行天子的職責。從今天起,晉王應該戴上皇帝的帽子,乘皇帝用的車馬,建皇帝的旗號,立王妃為王後,改世子為太子。這樣就應了神人的預言,天下也就太平了!”司馬昭見大臣們這樣要求,心想:“這樣做下去,自己不就已經是皇帝了麼!父親去世前,不要我們當皇帝,不要給他留一個壞名;我現在叫晉王,可實際上就是皇帝,這既符合父親的要求,又合我的心思,正好!”司馬昭立即點頭同意。
辦了這件事,司馬昭非常高興,中午吃飯時還處在興奮狀態之中,他忽然感到麵部神經抽搐,嘴張不開,話不能說,腳不能動,頭昏昏沉沉,從飯桌上摔倒在地。傭人們七手八腳地將他扶持進臥室,睡了一天,病勢更重。司馬昭覺得自己的壽命要盡了,立即傳令,將心腹大臣賈充、王祥、何曾等人召進宮中,一手指著自己,一手指著幾個大臣,又指指自己的兒子司馬炎,嘴唇動了幾下,便死過去了。
司馬昭一死,何曾、王祥等扶持司馬炎登上了晉王位。司馬炎追贈父親司馬昭為文王,封何曾為丞相,司馬望為司徒,石苞為驃騎將軍,晉王手下的大臣設置已和皇帝的規格完全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