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二街,一條集大多數美食為一體的街道,有著很多曆史悠久的老字號小吃店,小吃店裏大都坐滿了人,有些甚至在門口還排起了長隊。可以說,這條街,是莫思語跟牧潔兩個人的美夢之地。各式小吃,應有盡有,鴨味小吃和鴨宴、餛飩、牛肉湯、米線湯、餃子、各種麵······
餛飩,形如彎月,起初用於祭祀。宋代時每逢冬至,家家戶戶包餛飩祭祖;富貴人家一盤祭祀餛飩,有十多種餡子,謂之“百味餛飩”;南宋後,餛飩被用作點心進行販賣。作為麵食小吃,餛飩既可作點心,又可作菜肴,按包法和形狀的不同,可分為官帽式、枕包式、傘蓋式和抄手式。有時候莫思語都是直接吃了好幾籠,嘴巴一直不肯停下來。
牛肉湯,東二街中有名的菜色之一,其主要配料是牛大骨和牛肉。牛肉湯選料講究,取江淮一帶的黃牛為原料,用牛骨頭熬湯,煮牛肉時必須浸泡,除去血汙,內髒清洗幹淨,才可以下鍋同煮,還用自製的牛油,將炸製好淮椒(紅幹椒)做成紅油。牛肉湯以湯為主,湯不醇則無味;因其燙製方法多樣,都取用當地特產:淮芋粉、洛河綠豆餅、八公山豆腐皮(幹章、百頁)、祁集豆圓子等為輔料。這牛肉湯,原料豐富,味足味厚,令人回味無窮,莫思語跟牧潔也總惦記著它。
餃子,原名“嬌耳”,又名水餃,是已有1800多年曆史的漢族傳統麵食。餃子深受廣大人民喜愛,是北方春節必吃的年節食品,南方也有餃子這一食品。都說吃了餃子湯,勝似開藥方。因北方人非常喜歡吃餃子,所以在北方,有著這麼一句俗語:“舒服不如倒著,好吃不如餃子。”
在包餃子時,人們常常將金如意、糖、花生、棗和栗子等包進餡裏;吃到如意和糖的人,來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將健康長壽,吃到棗和栗子的人將早生貴子。有些地區的人家在吃餃子的同時,還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比如吃豆腐象,征全家幸福;吃柿餅,象征事事如意;吃三鮮菜,象征三陽開泰;而在台灣,吃魚團、肉團和發菜,象征團圓發財。
而最讓莫思語念念不忘的是灌湯小籠包子,皮薄餡大,灌湯流油,軟嫩鮮香,潔白光潤,提起來像燈籠,放下去似菊花。據說這灌湯小籠包子是北宋時就有售賣的“山洞梅花包子”,在開封開始流傳下來。在20世紀因市場需求,經過名師的不斷改進,做成了具有現代特色的灌湯小籠包子。
每一次來到東二街,莫思語總會去吃灌湯小籠包子,在她看來,放著美味不去享受的人是可以算是白來東二街了;東二街的美食之多,可是公認的。
而牧潔說的美食活動,竟然全是以“餃子”為題,隻要參賽者猜出含有餃子的歇後語,就可以免費獲得餃子一份。莫思語跟牧潔剛到達東二街,活動就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