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 牧師之家到為報業而生(1 / 3)

1931年3月11日午夜,一個男嬰在澳大利亞墨爾本的埃文赫斯特醫院中出生,作為家中的第一個男孩,新生命的到來為全家帶來了欣喜。3天後的3月14日,《時代報》的頭版刊登了一條消息,那個剛出生的男孩被命名為基思·魯伯特·默多克,他的父親是這家報紙的老板。後來為了與他的父親相區別,人們都稱他為魯伯特·默多克。

許多年後,魯伯特·默多克由一家地方報紙起家,在全世界建立起了一個空前的國際傳媒帝國。

魯伯特·默多克出生於澳大利亞,但是他與許多澳大利亞人一樣,祖輩都是移民過來的英國人。更為關鍵的是,默多克的報業經營理念也是來自父輩在英國學到的一種資產階級商業辦報理念。

默多克家族曾是一個有名的牧師之家。魯伯特·默多克的曾祖父名叫詹姆斯·默多克,最初是一名自由蘇格蘭教會的牧師,1843年5月,他參加了反對英國國王對教會控製的運動,宣布同蘇格蘭教會斷絕關係,並與人組織成立了自由蘇格蘭教會。

默多克的祖父帕特裏克·約翰·默多克出生於1850年,在父親詹姆斯的影響下,他也成為一名自由蘇格蘭教會的教士。

當時,默多克一家尚生活在英國。

1878年,帕特裏克開始在阿伯丁郡一個叫克魯登的小漁村任職。1882年,帕特裏克·約翰·默多克與一位名叫安妮·布朗的姑娘結婚。

當默多克家族作為自由英格蘭教會的教士、傳教工作越來越順利時,一個將會改變他們家族的轉變即將到來。

自從1770年5月,英國探險家詹姆斯·庫克船長到達澳大利亞東海岸的博塔尼灣,並在一座小島上升起英國國旗後,澳大利亞即被宣布劃歸為英國領土。但是直到19世紀50年代,澳大利亞的社會文化和經濟生活都很落後,在歐洲人眼裏,那裏是一塊“蠻荒之地”。

1851年4月,有人在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的山穀裏發現了黃金,不久,維多利亞和昆士蘭也發現了黃金。這一消息迅速傳遍全世界,無數的歐洲人、美洲人蜂擁而至,前來澳大利亞淘金。這股“淘金潮”同樣波及了蘇格蘭,許多蘇格蘭人帶著“發財夢”移民到澳大利亞,而剛剛從蘇格蘭教會分離出來的自由蘇格蘭教會,也隨著這股移民浪潮在澳大利亞落腳,先後在悉尼和墨爾本建立兩個分部。

隨著黃金熱潮的發展,墨爾本作為維多利亞的首府迅速發展並繁榮興盛起來,由一個最初的小港口變成了商業中心。到1880年左右,墨爾本已擁有人口約50萬,不僅是澳大利亞大陸上最大的城市,同時也跨入世界大城市的行列。

此時由於教區人口增長迅速,墨爾本自由教會深感力不從心,無法應付繁重的工作,於是,他們向蘇格蘭總部提出支援申請——請求派最好的牧師前來工作。

作為自由蘇格蘭教會的頂梁柱,1884年,帕特裏克·約翰·默多克接受了來自遙遠澳大利亞的邀請,10月,他帶領一家人抵達了墨爾本。3年後,帕特裏克轉到墨爾本郊區的一間教堂做主教,並在那裏一直工作到1928年12月退休。

帕特裏克到達墨爾本後,不僅成了墨爾本社區裏的教會領袖,後來也成為整個澳大利亞長老教會的領軍人物。帕特裏克講究開明民主、自力更生、注重實際,他也參與到教會和國家的政治活動中。

1898年,帕特裏克被選為維多利亞教會的司會。1905年,他當選為澳大利亞教會最高機構——澳大利亞總會的司會。他還在國家中學宗教教育皇家委員會中任職,並且是參與製定今天澳大利亞長老派教會宗教政策的少數幾個人之一。帕特裏克的一位牧師同事曾經這樣評價他:“他和其他幾個人塑造了澳大利亞的精神,形成了當今澳大利亞長老派教會的方針。”

帕特裏克還是一位新聞自由的堅定支持者,他把新聞自由稱為“暴政最強大的敵人”。帕特裏克認為,“沒有哪一個獨裁者能夠容忍這種行為——他的人民對他的行為進行自由議論和廣泛的宣傳”。

帕特裏克一共有7個孩子,基思·默多克是第二個兒子,排行第三,出生於默多克家到達澳大利亞的第二年。基思·默多克即是魯伯特·默多克的父親,確切的出生日期是1885年8月12日,他後來成為了一位著名的戰地記者與兩家地方報紙的老板。

在父親帕特裏克的計劃中,基思·默多克原本也該成為一名牧師的,但是基思從小就有口吃的毛病,情急時甚至一句話都講不出來。在學校,同學們經常嘲笑基思,拿他開玩笑,害得他常常流著淚跑回家,基思的童年和少年時代一直充滿了自卑和壓抑。

中學畢業後,基思·默多克告訴父親,他不想讀大學,而想去做一名記者。

身為牧師的父親帕特裏克雖然沒有表示支持,但他還是幫兒子與教區的一位知名人士,墨爾本《時代報》的老板大衛·希姆聯係。隨後,希姆為基思在《時代報》安排了一份工作,負責墨爾本市郊一個小區的新聞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