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最近一兩年,這類所謂“海歸”的瓷器,還在市場上非常搶手。
其實,就是一種變相的售假,在當時,還有一些人專門倒騰這個,比如韓國和島國的文物販子,從我們國家買了一些工藝品或者贗品,帶到國外轉一圈兒又賣給我們自己人。
不過,在當時,這種騙術屬於新鮮事物,很多人都不了解,連古玩店的店主都不了解,比如鄭錢不就上了當了,以為國外回來的必定都是老東西。
要不是馬大寬以前開古玩店經曆過這類事情,或許他也看不懂裏麵的門道。
記得在很多年之後,馬大寬看過一張報紙,上麵說的是2006年的事情,這段話寫的是一位景德鎮的瓷器販子的親口述說。
瓷器販子說,當年有三家頗具名頭的拍賣公司高價拍出的5件海歸的清代官窯瓷器,這5件都是出自他的手,都是他親手做的高仿品。
直到這個秘密被公開了,這類的海歸騙術,才逐漸的被人發覺,也慢慢的退出了古玩市場。
不過,現在才是2002年,誰也還都不懂這其中的門道。
馬大寬也是好心,就把自己知道的事情跟鄭錢說了一說,鄭錢立刻茅塞頓開,看馬大寬的眼神也變了,有些崇拜的意思。
“哎呀,鄭老板,你不要那麼看著我好不好?”馬大寬謙虛地擺擺手。
“馬老板,以前是我的不對,被人給利用了,被別人當了槍使,現在回想起來,真是追悔莫及啊!”
聽鄭錢這麼說,看來是有求和的意思,做生意,當然要和氣生財嗎,何況還是同一條街上的店鋪。
“鄭老板,過去的事情不要再提了,還是那句話,不打不相識嗎?”
“是是是,”鄭錢重重地點點頭說,“以後,我們還要多交流,我也要多多的向馬老板學習啊!”
“學習可不敢當,”馬大寬說,“其實,我就是對字畫比較有研究,別的古玩項目,我不是特別了解,也是一知半解……”
“其實,我也對字畫非常的感興趣,”鄭錢似乎來了精神,“不瞞二位,其實我們鄭家發家,就是跟一幅古畫有關……”
鄭錢似乎要說一說他們家的曆史了,眼睛都發出了亮光,似乎對於字畫,也是相當的推崇和感興趣。
鄭錢說,他爺爺祖籍奉天,早年在津海老城區西南角一帶賣羊肉,後來城市外擴,他的肉攤兒擺到了現在的沈陽道一帶。
津海的沈陽道的古物市場可是個老資格,俗話說:先有沈陽道,後有潘家園。
這地方別看簡陋破落,可著實出過不少好東西,像什麼乾隆龍紋如意耳葫蘆瓶,成化九秋瓶之類的,都是從這裏淘出來的。
最熱鬧的不是周末,而是每個禮拜的禮拜四,記住了,想要來沈陽道的藏友,一定要這天來。
禮拜四這一天,是約定俗成的,來沈陽道的人最多,因為麵積小,人就更顯得擁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