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勝敗之間篇(1)(1 / 3)

王振亂政

明英宗的時候,有一個宦官叫王振,他是山西蔚州那個地方的人。少年時候,他就自閹進宮當了宦官,開始被選入內書堂讀書,後來又被派往東宮侍候太子。他為人很狡黠,又善於逢迎,這樣就取得了英宗的歡心。

英宗年紀很小就繼承了帝位,分不清是非,不辨忠奸,就讓王振這樣的人掌管司禮監。司禮監是當時明朝宮廷裏24個宦官衙門中最重要的一個。它掌管皇城裏的一切禮儀、刑事和管理當差、聽事等一些雜役,而更重要的是替皇帝管理內外一切奏章,代皇帝批答大小臣子上奏的一切公文。而且皇帝口述的命令,也由司禮監的秉筆太監用朱筆記錄,再交內閣撰擬詔諭頒發。司禮監的宦官成天在皇帝周圍轉,往往善於觀顏察色,迎合皇帝的旨意,取得皇帝的寵信。又利用皇帝深居簡出,和外廷官員接觸少的機會,就欺上瞞下,蒙蔽架空皇帝。而且在代皇帝的批答奏章和傳達皇帝的命令時,常常是私下加以歪曲篡改,以此來控製、威懾百官。王振就是掌握了這樣重要的機構,用來大逞他的奸詐和淫威的。

王振雖然很受英宗皇帝的寵信,但在開始的幾年裏還不敢過於放肆,因為這時的太皇太後張氏還活著,並且很精明能幹,她把政事總是委托給楊溥等這樣值得信任的元老重臣,並且有些大事還要自己親自過問,而且還嚴厲警告過王振。她見王振這個人為人處事奸詐險僻,就派人把王振召來,令他跪在地上,聲色俱厲地斥責他,如果侍候皇帝不按規矩,就立刻處死。幾個宮女應聲而上,把刀擱在王振的脖子上,王振嚇得直打哆嗦。這時,由於英宗和一些大臣都跪下為他求情,張太後才饒了他,並且警告他不許幹預國事。這樣,每隔幾天,張太後就派人到內閣,查問辦了些什麼事情,如果發現有些事情不通過內閣,而由王振自己決定的,她就把王振叫來,責備一番。

王振雖然受到了這樣的製約,但由於他的地位重要,大權在握,一些官員十分畏服他,更有一些阿諛諂媚、趨炎附勢的向他門下投靠,因而,他的權勢也就一天比一天顯赫了。英宗執政的第四年裏,由於奉天、華蓋和謹身三大殿建成了,英宗皇帝就在皇宮裏設宴,邀請百官共同慶祝。因為按照慣例,宦官無論怎麼得寵,都是沒有資格參加這種宮宴的。可是在宴會上,英宗非常相信王振,就派人到他那裏去看望。王振見來了人,大發雷霆,說:“別人都有一份,為什麼宴會上卻沒給我留下一席?”來人把王振的話報告給了英宗。英宗也覺得委屈了王振,就下令打開東華門,請他進來參加宮宴。王振剛到門外,百官見了趕緊跪拜接迎,王振心裏很得意。後來,張太後病故了。輔政的一些老臣也先後亡去,隻有楊溥在朝,但又年老多病,其他閣臣恰又是一些資曆較淺的官員。這樣,王振就更肆無忌憚,為所欲為了。

王振首先是讓人摘去宮門上那塊禁止宦官幹預政事的鐵牌。接著,又大興土木,役使軍民在皇城內建造府第。他的府第在京城的內外有好幾處,都是重堂邃閣,宏麗壯美不亞於皇宮。不僅如此,他還役民給他建成一座智化寺,讓人為他祈福。更重要的是他利用手中的大權賣官鬻爵,從中收受錢財。地方官入朝,如果沒有給他送上一份厚禮,就想方設法對他施加迫害。王振搜刮的錢財,使他的家中珍寶珠玩不計其數。

王振不但貪汙受賄,而且還結黨營私,他的黨羽一個個都升官加祿,他還時刻算計著那些忠良,排斥異己。大理寺左少卿薛镟本是王振的同鄉,但他看不慣王振的這種行為,痛恨他的奸邪,不和他往來。一次,王振在東閣召開一個會議,各個公卿見王振來了,都俯首揖拜,隻有薛镟一人昂然站立,不給他下拜。王振從此就更加忌恨薛镟了。後來,王振的侄子王山強奪別人的妻妾,薛镟辦這個案子時,主持了公道,替人辨冤,這樣就更加觸怒了王振。王振就指使他的黨羽彈劾薛镟收受賄賂,把他問成死罪,投入監牢裏。最後雖然沒有把薛镟害死,卻罷免了他的官職。

在王振這樣的胡作非為下,明朝的邊防力量也開始削弱了。王振為了滿足自己貪婪的欲望,就大肆勾結蒙古瓦剌的一些貴族,進行走私。王振叫他的黨羽,當時鎮守大同的太監郭敬,每年私造箭鏃數十甕送給瓦刺,這樣瓦刺就用良馬來還贈王振作為報答。邊防力量日益衰弱,可是瓦剌當時又對明朝虎視眈眈,在這種形勢下,有些忠直的官員建議在邊塞的一些要害的地方增築城堡,防備瓦刺入侵。但是王振根本不聽,把這些建議束放在高閣中。

後來,瓦刺的軍隊攻打明朝,王振又挾持英宗親自北伐,結果土木堡之戰,英宗被瓦刺俘掠而王振也被將士給打死了。

送茶送鹽紀曉嵐通風報信

清朝乾隆年間,擔任兩堆鹽運使的盧見曾和紀曉嵐是親家,兩家關係十分要好。

奸臣和珅和紀曉嵐一直政見不和,因此便千方百計找碴兒整他。但是紀曉嵐行事謹慎,一時難以找到把柄。和珅向皇上進讒言,狀告盧見曾貪汙受賄、徇私瀆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