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橫濱的某條住宅街上,有一家規模不大的兒童診所。經營這家兒童診所的是一位自身有育兒經驗的女醫生。
帶著孩子來看病的母親們給這位女醫生極大的信賴。這種信賴並非僅僅源自這位女醫生專業的醫療建議,而是作為一位母親、一位在育兒方麵有經驗的前輩,她所給出的建議。
一天,一位母親帶著經常感冒的3歲小男孩來到診所,跟醫生傾訴自己的煩惱:“為什麼我家孩子老是感冒呢?是我照顧他的方法不對嗎?”
“沒關係的,別擔心。”醫生微笑著柔聲回答道,“這孩子到了小學高年級就會強壯起來了,到時候就不容易感冒了。現在正是他通過經常和感冒病毒作戰來獲得免疫的時候。所以,你就把現在這個階段看作為將來的健康體魄作儲蓄吧。”
這句話讓這位母親因為兒子感冒而承受的巨大精神負擔在很大程度上獲得了緩解。母親“都是我不好,又讓孩子感冒”的自責心理能夠逐漸轉變成“很好,儲蓄又增加了”。
雖然照顧孩子的物理性負擔並沒有減少,但照顧孩子的意義發生了本質性的改變,孩子母親的精神負擔極大地減輕了。
再把視野拉回到職場上來,我們會發現,在這個領域卻很少有人能像這位醫生那樣,運用前輩的經驗幫助後輩們解決煩惱,成為後輩們的堅實後盾。而這種現象多多少少地給下屬們,尤其是年輕員工的工作狀態帶來了一些負麵影響。
話說回來,最近的年輕人真是急功近利,而且越是優秀的人才就越急於求成。
二三十歲的年輕人中,很多人因為過於急功近利導致心中鬱結了大量的不滿和憤懣,最終決定辭職。他們的數量正在逐年遞增(雖然人數增幅並不劇烈,但由於辭職的一般都是認真思考的優秀人才,所以其實問題非常嚴重)。
如果他們當時沒有太性急而選擇了忍耐的話,可能事後再回顧當時的情形,就會湧現出“從結果來看,接受當時的調動是個正確的決定”或“雖然我當時也曾想過要衝動一回,但現在想起來,還是很感謝當時的上司”之類的想法,但大多數離職的優秀年輕人,還沒來得及有這些感受就已經離開了公司。
這樣的選擇實在是很可惜。放棄嚐試改善上下級關係而選擇辭職,還是拋卻辭職這個選項盡力改善上下級關係,這兩種選擇所需要付出的努力有著極大的差距,但這種差距越到後來,反作用就會越大。畢竟,即使換了工作,如果不改變和上司的相處方式,下屬還是無望獲得成長的。這真是非常可惜的一件事。
如果職場中也能有更多人像那位兒科醫生一樣,以“現在的工作會給將來帶來的影響”的視角給下屬和後輩提出建議,那麼,急於求成、急於辭職的年輕人一定會大大減少吧!
“你現在的這份工作可能既單調又辛苦,但是你可以看看我。我以前也做過和你一樣的工作,這個經驗對我現在的工作有很大的幫助,所以你也要加油哦!”隻要得到一句這種前輩才能給出的建議,年輕的員工們就會停下來重新整理思路,再次鼓起工作的激情。為了能做到這一點,我們在全書中想要傳達給你的“上司和下屬間的相互作用”至關重要。
讀完這本書的各位上司,請務必嚐試拉近下屬和你之間的心靈距離,加深上下級間的交流,從而為下屬明示被他們忽略的工作的意義。
讀完這本書的各位下屬,請務必嚐試拉近上司和你之間的心靈距離,加深上下級間的交流,從而吸收上司的經驗以及產生於經驗中的智慧。
一個上司和下屬互相為彼此著想,並以組織獲得最大成就為目標而相互影響的組織,才是生機勃勃的組織,才是上司和下屬能夠獲得幸福的組織。
全體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