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四章:帕金森要早發現(1 / 3)

帕金森病是一種慢性神經退行性病變的疾病,很多人對帕金森病早期症狀不是很了解,對於這種中老年人常見疾病,不管是患者還是家屬,了解帕金森病早期症狀的知識顯得尤為重要。專家提醒在日常生活中尤其需要重視以下幾點早期症狀:

1、緩慢發生、不明原因的肢體抖動或顫抖,最初的輕微症狀可能是手指下意識有“搓東西”的動作,也可能出現單隻手抖動,進而這種震顫或抖動可能發生在一側肢體,然後再發展到另一側肢體,一般多在肢體靜止時更明顯,活動時減輕;

2、有麵部表情呆板,笑容出現和消失時減慢,眨眼頻率減少,說話慢、聲音小、欠清楚,有時口水多;

3、起步困難,覺得腳貼在地上而邁不開步子,一旦走起來身體前傾,碎步走路,而且越走越快,“煞不住閘”,下坡時更明顯;

4、起床、站立或在床上翻身、走路變換方向時動作緩慢,呈頭前傾、軀幹俯屈、肘關節彎曲姿勢;

5、緩慢發生的肢體活動不靈活,肌肉僵硬、無法伸直,寫字時越寫越小、扣扣子變慢、係鞋帶困難、走路不擺手臂;此外,一些患者早期還可能出現反複便秘、多汗、麵部出油、嗅覺不好;站立時頭暈,躺臥時不暈;站立時血壓低,躺臥時正常等症狀。

同時,由於帕金森病有較強的致殘性,一旦患病給本人,家庭將帶來沉重的負擔與痛苦,因此預防顯得更重要。根據臨床經驗,廣大市民在日常生活中需警惕誘發患帕金森病的侵襲因素。

1、防治腦動脈硬化是重中之重:要認真對待並治療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糖等慢性疾病;

2、避免或減少接觸對人體神經係統有毒的物質: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錳及汞類化學物品等;

3、避免或減少應用奮乃靜,利血平,氯丙嗪等誘發震顫麻痹的藥物;

4、加強身體運動及腦力活動,延緩腦神經組織衰老。

帕金森用藥莫入誤區

帕金森病是一種神經元變性疾病,老年人多發。據統計,在60歲以上老年人中,帕金森病的患病率約為1%,我國目前有170多萬帕金森病患者,而且該病的發病率呈升高趨勢,每年新增的帕金森病患者約有10萬人。絕大多數帕金森病患者以藥物治療為主,但許多患者對使用抗帕金森病藥物治療存在認識誤區,以致影響了治療效果。以下介紹幾個最常見的誤區,為廣大患者“知己知病”,提高生活質量。

誤區一:害怕用藥後症狀出現波動,疾病早期拒絕服藥治療

有些帕金森病患者認為,“是藥三分毒”,遲遲不願服藥治療,尤其是當他們看到一些患者在長期服用抗帕金森病藥物左旋多巴後,出現了症狀波動,如開關現象(藥物發生作用時運動功能改善,或恢複到正常人的功能狀態,為“開期”,藥效過後,又出現帕金森病症狀,如患者不能行走,為“關期”)、劑末現象(藥效維持時間越來越短,每次用藥後期出現帕金森病症狀惡化)以及精神症狀,更讓他們陷入了是用藥、還是不用藥的兩難境地。

其實,一旦被診斷患有帕金森病後,患者就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為自己的健康打一場持久的保衛戰。因為發現症狀越早,治療越早,效果越好。臨床證實,發病後1~3年內開始用藥的患者,在自理能力、活動能力和生活質量等方麵明顯優於發病後4~6年才開始用藥的患者。另外,早治療還可通過延緩疾病的進展而降低治療費用,因為帕金森病晚期治療費用遠大於早中期費用。

值得欣喜的是,隨著多種治療帕金森病藥物的出現,聯合用藥延緩了左旋多巴副作用的出現,並且,安裝腦起搏器也為晚期帕金森病患者解開“運動枷鎖”。

誤區二:服用抗帕金森病藥,但從不調整用藥量和品種

有一些患者是在服用醫生開的抗帕金森病藥物,但很少去醫院複診,多年服用同種、同劑量的藥物。實際上,帕金森病是慢性進展性疾病,隨著疾病的進展,症狀會逐漸加重,還可能伴發其他疾病。因此,醫生在製定藥物治療方案時,一方麵會依據帕金森病患者的病情,另一方麵會衡量治療對伴發疾病的影響,避免治療方案對伴發病症有不良影響。如對於伴有智能減退的患者,醫生會避免給患者應用抗膽堿能藥物;對於伴有高血壓、心動過速與心絞痛的患者,醫生會避免給患者應用司來吉蘭;對於伴有肌無力的患者,醫生會避免給患者應用安坦等。而對於伴有抑鬱症的患者,醫生可能給患者應用選擇性五羥色胺再攝取抑製劑,如氟西汀等。可見,患者若不及時與有經驗的醫生交流,及時調整用藥,不僅不能有效控製病情,還可能引發其他問題。

誤區三:安裝腦起搏器,可一勞永逸,從此不需再服藥

腦起搏器治療是通過手術將電極植入腦內神經核團,抑製不正常的腦神經元放電來消除帕金森病症狀。該療法並發症少,是繼多巴胺藥物治療後的最大進展,特別適合藥物控製不理想的中晚期帕金森病患者。臨床證實,晚期帕金森病患者僅通過服藥治療是無法克服長期的“關期”,但通過定時服藥,同時進行腦起搏24小時刺激,患者可保持24小時“開期”,擺脫木僵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