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痛是症狀,而不是疾病
頭痛是臨床上最常見的症狀之一,涉及範圍較廣,尤其是在神經係統疾病中多見,病因十分複雜發病率高,人群中幾乎90%的人一生中都有頭痛發作,有人稱頭痛是僅次於感冒的常見病,其實頭痛是一種症狀,而不是一種疾病。大部分的頭痛都是慢性或反複性的頭痛,約占門診頭痛病患的百分之九十以上。隻有一小部分,約占百分之五是比較嚴重的,也就是大家所擔心的腦瘤、中風、腦動脈瘤破裂、或腦膜炎等等。其中腦瘤隻約占了百分之二以下。
頭痛種類繁多,不是一藥解決
頭痛種類很多,但多數人都不找醫生,而是想當然地自行服藥“治療”。在臨床中發現很多老年患者往往自我“診斷”,認為不是什麼嚴重問題而自己買鎮痛藥吃。不少40歲以上的女性抱怨:她們頭痛時好時發,發作時需服用止痛片方能稍緩解。久而久之,對於止痛片就形成了一種精神上的依賴。在此有必要告誡長期偏頭痛的人群,應前往醫院規範治療,別太“寵幸”止痛片。
追根溯源,尋找病因,對症治療
頭痛是門診很常見的毛病。但頭痛隻是個症狀,應找出原因,才能對症治療。頭痛由不同原因引起,(1)顱腦病變,如感染腦膜炎、血管病變、顱腦外傷等;(2)顱外病變,如顱骨疾病、頸椎病及其他頸部疾病、神經痛、眼耳鼻和牙疾病所致的頭痛等;(3)全身性疾病如急性感染、心血管疾病、中毒等;(4)神經官能症及精神病引起的頭痛如焦慮症頭痛、抑鬱患者也常有頭痛等等。隻有找對病因並得到相應的治療,才能科學地治愈或緩解頭痛。
專家的正確診斷取決於頭痛的部位
在門診仍以緊張性頭痛為最多。這種頭痛時好時壞,是一種持續頑固性的酸痛、僵硬和沉重感。各個年齡層都可能發生。頭痛部位常在兩邊太陽穴或後腦,同時有肩部和脖頸的僵疼。一般是疲勞後,下午至傍晚疼痛加重,精神上的刺激和肉體上勞損尤會加劇緊張性頭痛。最典型的頭痛,是病人會覺得頭部好像綁了一條帶子,或像孫悟空的金箍一樣,整天緊緊的,很不舒服。緊張性頭痛常常是因太忙、太累、壓力太大或是太過煩惱,使頭及頸部的肌肉無法放鬆,長期處於張力或收縮之下而造成,幾乎三分之一以上的病人都有焦慮或沮喪的傾向。
醫生如果不能由患者口中得到充分正確的訊息,要正確診斷頭痛是不可能的。醫師診察時,需要詢問病人有什麼樣感覺的頭痛,什麼時候發生的,頭痛的部位在哪裏,頭痛的性質與程度如何,是持續的頭痛還是反複性的疼痛,有無特定的頻率,頭痛的狀態有無變化,有沒有並發其它的症狀。這些問題就是希望病患能向醫生提供必需的確切的數據,讓醫生能充分了解後,做出診斷,選擇適當的治療。所以在就診的時候要詳細、準確地告訴醫生與頭痛相關的一係列信息,使醫生做出診斷,選擇適當的治療。
偏頭痛是反一段複發作的一側或兩側搏動性頭痛為臨床太貴常見的特發性頭痛。發作前數小時人品至數日常伴惡心、嘔吐、畏光、畏聲、抑鬱和倦怠等前驅耐心症狀。10%的患者極高有視覺先兆或其他健康先兆,發作頻率從每周至每年1次至數次不等,偶可見持續性發作的病例。
短暫性偏頭痛
偏頭痛約數分鍾至1小時左右出現一側頭部一跳一跳的疼痛,並逐漸加劇,直到出現惡心、嘔吐後,感覺才會有所好轉。在安靜、黑暗環境內或睡眠後頭痛緩解。在頭痛發生前或發作時可伴有神經、精神功能障礙。據研究顯示,偏頭痛患者比平常人更容易發生大腦局部損傷,進而引發中風。其偏頭痛的次數越多,大腦受損傷的區域會越大。
長期反複偏頭痛
長期反複發作的頭痛史,間隙期一切正常,體檢正常及偏頭痛家族史診斷並不困難。眼肌麻痹可由動脈瘤引起,動靜脈畸形也可伴發偏頭痛,應作頭顱CT掃描或腦血管造影明確診斷。
複雜型偏頭痛
複雜型偏頭痛常由器質性疾病引起,應作神經影像學檢查。枕葉或顳葉腫瘤初期亦可出現視野缺損或其他視覺症狀,但隨著病情的進展最終可出現顱內壓增高症狀。
典型性偏頭痛
典型性偏頭痛多數病人呈周期性發作,女性多見。發病前大部分病人可出現視物模糊、閃光、幻視、盲點、眼脹、情緒不穩,幾乎所有病人都怕光,數分鍾後即出現一側性頭痛,大多數以頭前部、顳部、眼眶周圍、太陽穴等部位為主。可局限某一部位,也可擴延整個半側,頭痛劇烈時可有血管搏動感或眼球跳出感。疼痛一般在1~2小時達到高峰,持續4~6小時或十幾小時,重者可曆時數天,病人頭痛難忍十分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