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0章 二、國際市場調查研究的基本內容(1 / 3)

(一)國際市場經營環境調研

1.政治環境——該國(地區)的基本政治情況(政治製度、政局、政見、外交政策、社會是否安定等);貿易政策法令(進出口限製、關稅政策、租稅政策、配額製、海關手續、各種財政保護和行政保護措施等),外彙管理情況;國有化政策等。

2.法律環境——該國(地區)的各種民法、經濟法和商法的主要內容以及司法程序;與國際貿易和進出口業務有關的具體法規(如商標法、專利法、合同法、票據法、商檢法、仲裁條款及其程序);解決國際爭端的司法途徑;保護工業產權等因素。

3.經濟環境——該國(地區)的經濟結構、物質資源狀況、經濟發展水平、消費水平及消費結構等。具體可分析以下指標:國民生產總值、國民收入、個人可支配收入、家庭平均收入、進出口貿易額、進出口商品結構、國際收支、外國投資情況、通貨膨脹率、貿易信用、財政金融和交通運輸情況等。

4.社會文化環境——文化教育水平、宗教信仰、價值觀念、語言分布及特點、生活方式、消費習慣、社會階層、家庭形式、職業、技術和經濟水平、審美觀念等。

(二)商品供求調研

1.商品需求情況——需求的形式必須同時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購買能力;二是購買欲望。一般來說,消費資料需求的波動幅度小於生產資料。在生產資料中,機器設備需求的波動幅度大於原料。在消費資料中,對高級消費品的需求受價格的影響,其伸縮性很大,而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則相對穩定。

2.商品供給情況——在調查中注意以下幾點:一是商品生產周期。周期長,不能很快適應需求的變化;周期短,則能較快地適應需求的變化。二是商品生產的季節性,受生產的季節性影響的商品,其供給就不能迅速適應需求的變化。三是商品生產的壟斷程度。壟斷程度越高,其供給越能適應需求變化。四是商品的生產技術條件。生產技術條件好,可大大增加產量,可促使替代商品的出現,可在某種程度上改變自然條件,突破季節性的限製。五是政府的政策措施,如補貼、減免稅、投資優惠、國家購買等。

3.商品供需彈性情況——供需彈性指當價格變動一定百分率時,供給量和需求量就發生一定程度的變化。

(1)需求價格彈性。指價格下降或上升一定比率所引起的需求量增加或減少的比率。其計算公式為:Ed=(ΔQ/Q×100%)÷(-ΔP/P×100%)式中,Ed表示需求價格彈性係數;ΔQ/Q×100%表示需求的變動比率;-ΔP/P×100%表示價格的變動比率;且價格的變動方向與需求的變動方向相反。

一般來說,需求價格彈性小的商品有:生活必需品、經常使用或無適當代替的商品;需求價格彈性大的商品有:奢侈品、可有可無的商品、偶然使用或可替代的商品。對需求價格彈性大的商品,為了開辟市場,打開銷路,可適當降價;對彈性小的商品,可適當調高價格。

(2)商品供給的價格彈性。其計算公式為:

Es=(ΔQ′/Q′×100%)÷(ΔP/P×100%)

式中,Es為供給的價格彈性係數;ΔQ′/Q′×100%為供給的變動比率;ΔP/P×100%為價格的變動比率。

一般來說,日用工業品、工藝品等供給價格彈性大;生產周期長的機器設備以及受自然條件限製的農產品等供給價格彈性較小。

(三)主要進出口國情況調研

在國際市場上,對某一種商品,任何一個國家的進口或出口,都會影響該種商品的供求關係。在調研時,應重點放在那些對世界市場影響大的主要進出口國家上,了解這些國家對國際市場的依賴程度有多大。主要了解以下幾個問題:(1)主要進口國的需求總量和主要出口國的供給總量。(2)主要出口國出口商品在國內生產中所占比重,以及主要進口國進口商品在國內消費中所占比重。(3)計算該國的進(出)口貿易依存度,可以看出該國對國際市場的依賴程度。進口(出口)貿易依存度反映進口值(或出口值)與同期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關係。(4)進出口國需求和供給變動的主要因素。(5)進出口國在今後一段時期內的動向。

(四)商品的國際價格水平調研

一般來說,凡是按單獨的、互不聯係的進出口業務進行大宗交易,用自由外彙支付時的成交價格,可視為世界市場價格。具體說,世界市場價格應符合如下三點要求:一是在國際貿易中心市場上形成的大宗進出口交易價格;二是這種合同價格是用自由外彙支付的;三是進出口業務互不聯係。

對企業進出口業務活動有參考價值的世界市場價格,主要有:(1)成交價格。這是能迅速而確切反映世界市場價格動態和水平的一種價格;(2)交易所價格。它主要是由供求的自發波動決定並通過公開的競爭而形成,但也受壟斷、投機因素的嚴重影響。(3)拍賣價格。它是現貨交易價,不附帶任何特別條件,能反映某些商品市場行情的變化和水平。(4)開標價格。其特點是由於參加投標者眾多,競爭性強,所成交的價格往往低於一般成交價格。(5)參考價格。即經常在各種期刊和批發價格表上公布的價格。這種價格常常是賣主的要價,因此僅能起參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