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這部小說之前,我是經過深思熟慮。
因為是穿越的題材,很多人可能覺得是為了迎合讀者的趣味,其實不然。
即使大家不願意看,我也會寫下去的。因為這部小說已經在我的腦海中醞釀了很久,前前後後足有差不多一年的時間。有的時候我的夢裏甚至會出現小說的情節,這就更加堅定了我將之行文的決定。
當然了,這麼長的時間,小說的每一條線基本都在心中了,我隻是想做到把心中所都想寫下來,僅此而已。
中國有五千多年的曆史,每翻過一頁都有無數篇絢爛的華章。這部小說的曆史背景,是明朝初年,那個金戈鐵馬的年代。主人公呢,是明惠帝朱允炆,當然不再是原版的朱允炆,而是我們穿越之後的主角了。
朱允炆我不知道大家陌生不陌生,在野史上,他是鼎鼎有名的仁孝之君,哪怕南北之戰到了最關鍵的時刻,他仍舊致力於實行輕徭薄役的政策。
在聽到南京城破的消息之後,很多人為他自殺殉葬,有士大夫,有小商販,當然,還有山野樵夫。
這樣的皇帝,打著燈籠在中國的曆史上也找不到幾個。假如,上天不是開了這麼一個玩笑,如果讓他一直做皇帝,很難想象明朝還會不會有所謂的宦官專權,會不會有嘉靖,萬曆多年的不上朝,會不會有將來的滿清入關。
如果沒有滿清入關,漢人自然就不會成為奴隸,鴉片戰爭、甲午戰爭更無從說起。
不管建文帝是被焚而死還是為了逃避而喬裝成和尚,他的結局很淒慘,丟掉了九五之尊的寶座。為了實行報複,永樂時期的官方曆史掩蓋了建文的年號而人為地把明太祖的統治時期延長了四年。
朱棣的所做所為,隻是為了掩飾他篡權奪位的陰謀,不知道朱元璋在九泉之下會作何感想,兩人地府相見,老子還會不會認這個兒子,兒子會不會衝冠一怒,連老子也殺了。
叛國者朱棣,搖身一變,成了馬皇後的嫡子,正統的皇位繼承人。朱允炆呢,自然是千夫唾罵,成了曆史的罪人。
朱棣的文治武功,客觀的評價,在中國的君王中倒也名列前茅,他的兒子仁宗,宣宗,也算成功的守住基業,讓大明發展為盛世。但朱棣的孫子,明宣宗朱瞻基讓太監這個集團從此登上了權力的舞台,為明朝的敗亡埋下了伏筆。
再來說建文皇帝,朱允炆和他的大臣齊泰,黃子澄們在真地致力於提倡仁慈的文官統治和推進群眾福利方麵,留下了一筆重要的遺產。他們放棄了明太祖的政策,不去洪武,而是建文。不去乾綱獨斷,而是積極的聽從臣下的意見,顯得君臣融洽之至。
正史中很難還原當年的朱允炆了,畢竟成者為王敗者寇。我們也不去試著挖掘當年那段鮮為人知的事情了。既然曆史無法改變,就用我的筆去揮毫出神奇的一幕,讓這個皇帝扭轉乾坤,建功立業,我就是朱允炆,朱允炆就是我!
既然是小說,而且又帶了穿越兩個字,那麼如果存在和真實曆史重大的偏差,希望讀者們不要扔板磚。有錢的捧個人場,沒錢的也捧個人場。
小說現在叫做《大明權杖》,原名是《建文洪武紀》。肯定有人會問為什麼叫做《建文洪武紀》,是不是作者連明代最起碼的年號常識都不知道。
我當然知道。
洪武是建文的爺爺,年號在前,怎麼也該叫做《洪武建文紀》對不對。
但是,非也。作者沒那麼草苞,這麼叫法自然有寓意。書名中的洪武包含了兩層意思,既可以做動詞使用,即弘揚武力。也可做名詞用,就是告訴大家,書中的建文帝並非是一個文弱的書生,他會像他雄才大略的爺爺一樣,英明神武!
好吧,廢話不多說,如果你願意繼續看下去,我會用我的構思、筆墨給之一個很好的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