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五章 治療五官科疾病的外治方137首(二)(2 / 3)

【浙江中醫雜誌,1986,21(2):562】紫金錠30克,參三七15克,米醋適量。

上藥共研極細末,分3次醋調敷於頸前喉結上方凹陷處,以紗布覆蓋,膠布固定,並用醋經常保持濕潤,隔日換藥1次。

◆斑蝥淨乳香外貼治療慢性咽炎

【新中醫,1955,(7):15】斑蝥12個(去翅足,糯米炒),淨乳香、淨沒藥、黑元參、上血蠍、淡全蠍各1.8克,麝香、冰片各0.9克。

上藥共研極細末,備用。取此散如豆大,放膏藥上,貼喉外耳下軟骨處,約10小時去膏藥,皮上起泡,用針刺破,1次即可起到消腫止痛功效。隔日1次,連用3次。

失音

◆玉蝴蝶苦桔梗含漱治療失音

【常見病簡易療法手冊】玉蝴蝶15克,苦桔梗12克,胖大海7枚,甘草9克。

將以上藥物裝入暖水瓶中,倒入滾開水1杯,蓋緊,10分鍾後可用。用時取藥液含漱,每日數次以上。

◆防風荊芥含漱治療咽喉炎、失音、口腔潰瘍

【古今名方】防風、甘草、荊芥各4.5克,金銀花15克,連翹1.5克,薄荷3克。

上藥煎煮15分鍾,待涼後含漱,每日5~6次。

◆桑葉菊花蒸汽外噴治療失音

【中華護理雜誌,1984,7(4):213】桑葉、菊花、杏仁、薄荷、枇杷葉各5克,黃柏、黃芩各10克,蘆根15克,板藍根30克。

上藥裝入布袋,置普通高壓鍋蒸煮,將蒸汽通過160厘米膠管接T型玻璃噴頭,對患者頸前、咽喉部噴射,溫度40~43℃。

牙痛

◆蓽茇點搽治療牙痛

【外科正宗】蓽茇5克,蟾蜍1克,川椒2.5克,鹽1.5克。

上藥共研細末,用藥點搽痛牙根縫處。

◆地骨皮水含漱治療虛火牙痛

【奇方類編】新鮮地骨皮適量。

將地骨皮洗淨,削嫩皮,在石器中搗碎,用河水半碗,井水半碗,放入地骨皮,浸泡片刻,將水含漱,口熱即吐。

◆露蜂房野菊花含漱治療風火牙痛

【中草藥外治驗方選】露蜂房9克,野菊花9克,薄荷葉9克,香白芷6克,川花椒2克。

將上藥以清水300毫升煎至約200毫升時過濾,待微溫後,取適量含漱,每隔1小時1次。通常含漱後痛即止。

◆蓽茇遼細辛含漱治療風寒牙痛

【中草藥外治驗方選】蓽茇(杵碎)、遼細辛、露蜂房、公丁香(杵碎)各6克。

將上藥放入砂鍋中,加清水300毫升,文火煎至約剩汁200毫升時過濾。用溫藥汁適量含漱,通常頻頻含漱牙痛即止。

◆細辛川芎摩擦頭頂治療牙痛

【普濟方】細辛(去苗葉)、川芎、槁本(去苗土)各30克,地骨皮15克,蒺藜子0.9克,獨活(去蘆頭)30克。

上藥共為細末,用時先用油塗頭頂,以手摩擦一二百遍,再用上藥粉塗頭頂摩擦數遍。

【按語】牙痛是多種牙齒疾病和牙周疾病常見症狀之一。因其疼痛性質和部位不同,因而牙痛的類型和治療也不同。包括西醫學“急性牙髓炎”、“牙齦跟炎”、“牙周炎”等疾病。

齲齒

◆乳香油滴齲齒治療齲齒牙痛

【簡易中醫療法】乳香15克。

用火燃燒乳香,就有油出,急取油滴入齲齒內。

◆露蜂房灰塗擦患牙治療齲齒牙痛

【新中醫,1982,(12):51】露蜂房適量。

將露蜂房適量放於純酒精中(酌量),點火燃燒,待露蜂房燒成黑灰後,用此灰塗擦患牙,一般4~5分鍾止痛。

【按語】齲齒是牙體組織被齲蝕,逐漸毀壞崩解的一種疾病,如不及時治療,齲壞繼續向深部發展,可致牙髓病、牙癰、牙槽風等症。中醫學亦稱“齦齒”。

牙衄

◆白茅根天花粉含漱治療牙衄

【中醫雜誌,1984,25(3):9】白茅根30克(鮮茅根80克),天花粉15克,生石膏45克。

先煎生石膏半小時,然後入他藥,水煎取汁450毫升,涼後含漱,每日4~6次,每日1劑,2~6天為1療程。

【按語】牙衄指非外傷性從牙縫中或牙齦上滲出血液而言,又稱“牙齦出血”、“齒衄”等,屬西醫學的“牙周炎”、“牙齦炎”等。

牙癰

◆雄黃五倍子塗擦患處治療牙癰

【家庭中醫靈驗便方】雄黃1.5克,五倍子3克。

將雄黃加入五倍子內,以火煆之,研末,裝瓶備用。用時取藥粉少許塗擦患處。

◆地骨皮野菊花含漱治療牙癰

【中草藥外治驗方選】黃蜀葵花15克,地骨皮15克,野菊花、骨碎補、薄荷葉各15克。

將上藥共入陶土罐中加清水300毫升,文火煎至約剩200毫升時,離火待溫過濾,瓶貯備用。用時取微溫藥汁適量含漱,每隔2小時含漱1次。

◆香櫞葉紅糟搗泥敷患處治療牙癰

【常見病驗方研究參考資料】香櫞葉、紅糟各適量。

上2藥共搗如泥狀,敷患處外側。

【按語】牙癰,又名牙蜞風。發於牙齦,腫起一塊,疼痛溢膿,相當於西醫學的“牙根周病”。

骨槽風

◆草烏幹薑外敷治療骨槽風陰寒證未潰者

【外科正宗】草烏、幹薑各90克,赤芍、白芷、製南星各30克,肉桂15克。

上藥共研細末,取藥粉適量,用陳酒調成糊狀,塗敷腮頰腫處,外用紗布固定。敷藥略幹後,用陳酒濕潤,以助藥力。每日換藥1次。

◆風化硝白礬含漱治療骨槽風

【中醫外科臨床手冊】風化硝3克,白礬3克,食鹽3克。

將上藥加水200毫升,煎開待涼,口含漱滌。輕者每日3~4次,重者每日5~6次。

牙齒動搖

◆升麻骨碎補含漱治療牙齒動搖

【浙江中醫雜誌,1982,(8):368】升麻、骨碎補、生石膏各等份。

上藥共研細末,然後製成合劑,久久含漱,每日3次。一般用藥3天即見效。

◆蜜調滑石粉甘草塗患處治療牙齒動搖

【新中醫,1982,(2):39】滑石粉18克,甘草末3克,朱砂末0.9克,雄黃末1.5克,冰片末1.5克。

上藥共研細末,裝瓶備用。用時取牙刷蘸藥刷患處,取藥末30克、生蜜60克,調勻,塗患處,每日早晚各1次。

【按語】牙齒動搖又稱牙齒浮動。手陽明之脈入下齒,足陽明之脈入上齒,齒為骨之餘,寄齦以為養,所以齒動與手足陽明和腎關係密切,屬西醫學的“牙周病”。

口瘡

◆醋調吳茱萸敷湧泉穴治療反複發作性口瘡

【中醫外治法集要】吳茱萸末3克,醋適量。

以醋調藥末如膏狀,敷於雙足心湧泉穴,每日換藥1次,有引火下降或引虛浮之火歸原的作用。

◆蜜調柏葉炭冰片治療複發性口瘡

【古今名方】柏葉炭6克,冰片、五倍子各0.6克。

上藥共研細末,加生蜜30克,調成糊狀,每飯後漱口塗藥。

◆珍珠牛黃吹患處治療口瘡

【絳囊撮要】珍珠、牛黃各適量。

將上藥適量研細末,外用取少許,吹於患處,每日2~3次。

◆黃連黃柏含漱治療火證口瘡

【新中醫,1983,(8):20】黃連5克,黃柏、烏梅各10克,玄明粉5克。

前3味藥水煎2次,去渣,兌入玄明粉,溶化後,頻頻含漱,每日數次。

【按語】口瘡又稱口瘍,其特點是口舌淺表潰爛,形如黃豆,多見於唇、舌、頰黏膜、齒齦、硬齶等部位。青壯年多見,常反複發作。西醫稱之為“複發性口腔潰瘍”,亦稱“阿弗他性口炎”。

口臭

◆大黃生地貼出血處治療胃熱口臭、齒衄

【理瀹駢文】大黃、生地。

將2藥切片,貼出血處,每日換藥1次,至症狀消失。

◆薄荷腦末納神闕穴治療各型口臭

【中醫外治法集要】薄荷腦。

臍部局部清洗,常規消毒。薄荷腦研為細末,納入神闕穴,外用膠布固定。次日,口腔有清涼爽適的感覺。3~6天換藥1次,連用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