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
◆胡椒丁香末塗手心治療感冒輕症
【本草綱目】胡椒7粒,丁香7粒。
上藥碾碎,再用蔥白搗成膏混合,塗在兩手心上,將兩手相合夾在大腿內側,加蓋衣被,一會兒就感到全身微微汗出,汗出後痊愈。
◆白芷汁塗擦太陽穴治療感冒初起
【太平聖惠方】白芷末6克,薑汁適量。
用薑汁調勻白芷末,塗擦太陽穴,每次20分鍾,每日3次,第2日患者可自覺各種症狀減輕,第3日患者即可痊愈。
【按語】上兩方均治療風寒感冒初起,邪未深入機體,多見鼻塞、流涕等衛表症狀。方1中胡椒、丁香均為溫裏藥,取藥物辛溫散寒的功效,令全身微汗出,帶病邪外出;方2中白芷解表通竅,生薑發汗解表,共入肺經,治療風寒感冒輕症。
◆外敷神闕穴治療感冒發熱
【陝西中醫,1990,(6):270】麻黃15克,香薷15克,板藍根10克,蒲公英10克,桔梗12克。
上方諸藥共研細粉,每次用量3.5克,將藥粉倒入肚臍中心(神闕穴),用一般膠布貼敷固定。一般貼藥1小時後,體溫下降,全身無不適感,可再用1貼鞏固療效。
【按語】本方適用各種類型的感冒發熱,小兒用量酌減,每次1克。
◆石膏、連翹等藥物保留灌腸治療感冒高熱
【新中醫,1985,(1):13】石膏300克,連翹30克,荊芥15克,薄荷15克,蘆根10克,赤芍10克。
上藥先煎石膏30分鍾,加連翹、赤芍、蘆根再煎10分鍾,再加荊芥、薄荷煎5分鍾,共煎2次,煎成300毫升藥液,過濾後以每千克體重3毫升保留灌腸。藥後30分鍾可出汗,60分鍾就可熱退。6小時後再給1劑,24小時後患者體溫可以恢複正常。
【按語】本方適用於感冒高熱(體溫39℃以上),白細胞升高者。若體溫38.5℃以下,多汗者,可單味石膏煎劑灌腸。
◆針灸治療青少年流感
【山東中醫雜誌,2004,23(12):761】風池,合穀,列缺,曲池。
針刺上述穴位,左右同取,瀉法。乏力者加針足三裏,行撚轉補法;發熱者加大椎、商陽點刺放血;咽痛、扁桃體腫大者加少商點刺放血;頭兩顳側痛者加太陽穴放血;眉棱骨痛、眼空痛者,刺印堂放血;頭空痛、全身骨節痛、惡寒者,加灸風府,行溫和補灸之法。3天為1個療程。
咳嗽
◆外敷肺俞穴治療老年咳嗽
【江西省老年慢性氣管炎會議資料,1971,6】白芥150克,甘遂50克,細辛35克,黃丹400克,植物油500克(以上熬膏);白芥子350克,甘遂75克,冰片75克(以上研末)。
張某某,男,73歲,感冒後咳嗽月餘,多方醫治效果不理想,因內服藥物效果欠佳,故采用穴位貼敷法。取碾碎藥末,如蠶豆大小(約0.5克),置雙側肺俞穴上,再將膏藥烘融後覆蓋其上,稍加按壓,膠布固定,3日換藥1次,3次為1個療程。患者用藥3個療程後痊愈。
【按語】本方用於治療老年慢性氣管炎,痰濕蘊肺所致咳嗽。肺俞穴位於第3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是肺的背俞穴,主治咳嗽、氣喘等肺係疾病。白芥子溫肺利氣、快膈消痰,細辛溫肺化痰,甘遂瀉水逐飲,共奏燥濕化痰、理氣止咳之效。
◆外敷湧泉穴治療感冒咳嗽
【中國民間療法】胡椒7粒,桃仁10粒,杏仁4粒,梔子仁3克。
於某,男,57歲,感冒後咳嗽10餘日,咳嗽呈陣發性、可持續數分鍾,口幹便秘,舌暗紅,苔黃,脈弦滑數。取上藥搗爛,以雞蛋清調如糊狀,取藥糊適量置於雙足湧泉穴,紗布覆蓋,膠布固定,每日換藥1次,治療10日後自覺咳嗽好轉,又持續治療10日未再發作。
【按語】湧泉穴為足少陽經的井穴,此穴給藥有導熱下行、引火歸原的作用。
◆魚腥草、蒲公英保留灌腸治療外感咳嗽
【上海中醫藥雜誌,1988,5:27】魚腥草、蒲公英、葶藶子、赤芍各等份。
上藥濃煎成100毫升藥液,溫度保持在38℃~40℃,保留灌腸,每次約30分鍾,每日1~2次。
【按語】本方適用於支氣管炎合並肺部感染者,臨床表現為咳嗽、咳吐黃痰、胸痛,或伴發熱等痰熱內壅的症狀。魚腥草、蒲公英有良好的清熱解毒功效,配合葶藶子清熱化痰,赤芍清熱涼血。灌腸的方法對於服藥困難,或老年肺部感染者來說簡便有效。
◆針灸肺俞穴治療風寒咳嗽
【中國針灸,2003,23(11):667】肺俞。
患者俯臥,暴露背部,施術者立於患者一側,常規消毒,取雙側肺俞穴,以平補平瀉向脊柱方向呈45°角刺入0.5寸,留針20分鍾。同時在肺俞穴用艾條施溫和灸,以患者自覺有溫熱內傳為佳。取針後,術者再雙拇指分別點壓雙側肺俞穴,囑患者呼吸吐氣,點力度隨著患者呼氣逐漸加大,以患者能耐受為度,約1.5分鍾。隔日治療1次,3次為1個療程。
支氣管哮喘
◆貼敷麝香治療支氣管哮喘
【陝西中醫,1983,(3):8】麝香1~1.5克,大蒜30~60克。
將麝香研成細末,大蒜搗成蒜泥,在農曆五月初五(端陽節)中午12點,讓患者俯臥,清潔局部皮膚後,將麝香末均勻撒敷在第7頸椎棘突到第12胸椎棘突寬8分~1寸的脊背中線長方形區域內,繼將蒜泥覆於麝香上,60~75分鍾後將藥物取下,清洗局部,塗以消毒硼酸軟膏,再覆以塑料薄膜並以膠布固定。藥物敷貼後患者頓覺呼吸通暢,不憋氣,全身舒適。
【按語】本方適用於有1年以上反複發作哮喘史的患者,常因氣候轉變受寒或其他因素誘發,發作時伴有嚴重的呼吸困難,不能平臥,兩肺可聞及顯著哮鳴音,但肺氣腫、心髒病、心功能不全、哮喘合並上呼吸道感染者禁用。
◆三伏貼治療支氣管哮喘
【新醫學雜誌,1978,(5):28】炙白芥子21克,元胡21克,甘遂12克,細辛12克。
將上藥共研細末,裝塑料袋備用,每次用1/3藥末,加生薑汁調成糊狀,分別攤在6塊直徑約5厘米的油紙或塑料布上,貼敷在肺俞、心俞、膈俞等穴,用膠布固定,一般貼4~6小時。如果貼後局部有燒灼感或疼痛,可提前取下,若感溫熱舒適或微癢,可多貼幾小時,待藥物幹燥後再取下。夏季入伏10天貼1次,即初伏、二伏、三伏各貼1次,共貼3次,一般連貼3年。哮喘發作期、緩解期均可使用。
【按語】本法擇晴天正午時分貼敷治療效果為佳。貼藥後不要過分活動,以免藥物移動、脫落。個別患者有時局部起小水泡,一般不做處理,保持幹燥可自然吸收。貼藥當天禁食生冷、肥甘厚味及辛辣刺激食品,1歲以下小兒不宜貼治。
◆石菖蒲、蔥白等藥物炒熱摩擦穴位治療寒哮
【中醫外治方藥手冊】石菖蒲12克,蔥白3根,生薑30克,艾葉30克,椒目30克。
上藥搗爛炒熱,裝入10厘米×50厘米的布袋內,從肺俞處向下摩擦至膈俞部位,藥冷後重新炒熱,每次20~30分鍾,早晚各1次,10次為1個療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