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走客人之後,李誌軒清點了一下,有雞蛋、蔬菜、瓜果之類的。盡管知道這些人的動機可能不是那麼單純,但是李誌軒心中還是挺感動的。
次日,李誌軒到縣裏遞了公文,就正試成為了村裏的裏長了。
自掛了這個裏長的虛銜之後,也許是新官上任三把火吧,李誌軒這幾天事也多了起來,先是把村裏人口名單都做了統計,然後組織人在村頭打井,修路什麼的。
這天,終於躲得了一陣子清閑,李誌軒在院子的乘涼。
從門外跑進一人,他嘴裏呼哧呼哧地喘著粗氣。
李誌軒定眼一看,認出這人叫林真達,比李誌軒年長一歲,是村裏新任的鄰長。(裏長下麵設有鄰長,鄰長就是專門跑腿的了。)
“是真達啊,大熱天的,有什麼事嗎?快進屋裏做。”李誌軒從椅子上站了起來。
林真達截口道:“不了,有件急事,就在這裏說吧。”
“你說。”
林真達擦了一下額頭的汗水,“事情是這樣的,今年朝廷兵役我們裏110戶人,按每兩戶出一人,和除去有功名的和特殊條件的人,我們還應該出四十人,可是到目前為止才征到不足三十來人。”
李誌軒聽了心中頓時一沉,他知道在明代人們要想兔除謠役負擔,除了用非法的流亡方式逃避之外,就隻有具備免除。
《周官》規定的上述免役辦法可分為兩種:第一種是根據生理的或身體的條件而規定的免除;第二種是根據人們的社會經濟條件而規定的免除。第二種又分為兩類,一類是因為負擔有專業徭役而將一般的徭役負擔免除;另一類是對於具有特殊身分、地位和有功績之人。
李誌軒忽又止步,暗道:“杜甫《兵車行》雲:“去時裏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沒想到剛剛上任就要當一回劊子手了。”
“如果湊不齊人會,會怎麼樣?”凡事都往最壞的一麵打算,李誌軒動容道。
林真達緩緩道:“按《大明律》,如果到期湊不齊服役人數,裏長杖一百,徒三年。”
杖一百,徒三年,李誌軒指著他吃驚地道:“什麼?”
見林真達低著頭,未接話,李誌軒仿佛被潑了一身涼水,拉下臉來:“原來你們讓我當這個裏長,是想找個頂罪的。”
“其實不是你想的那樣,朝廷的兵役是昨天才下達的,事先大家都不知道有這麼回事。竟然事情已經發生了,裏長你還是快想想辦法吧。”
李誌軒轉念一想,發愁道:“我一時也沒有頭緒,這事實在是……”
林真達道:“我們接下來怎麼辦?離兵役的期限隻有三天。”
“照理說,我們村裏年青人也不少,怎麼就湊不齊四十人?”李誌軒歎了口氣。
林真達沉吟片刻,道:“這年頭戰亂不斷,誰還願意把自家的孩子送到邊關啊。大家都鐵了心,都在找方法推脫。”
李誌軒頓了頓,才低聲道:“這樣吧,我再想想辦法,你先忙你的去吧。”
林真達點點頭:“哦,那我先走了。”
李誌軒知道,大明朝律法殘酷,如果這次湊不齊四十人,自己恐怕不用徒三年了,杖一百這條小命也就沒了。李誌軒畢竟是死過一次的人,他倒不是怕死,隻是他死了以後,這個家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