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個方麵好處是,通過思考可以不斷解開疑團,激發靈感,從而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科學家愛因斯坦,在整個科學生涯中,始終信奉“懷疑一切”這句格言。正是憑這種“懷疑一切”的精神,愛因斯坦提出了劃時代的“光量子”概念,創立了相對論。明代醫藥學家李時珍,讀書善於思考。在研究古代醫書時,發現諸家說法不一、相互矛盾之處甚多。他決心“采其精”,“正其謬談”,使之“是非有歸”。經過深入實際考證研究,為1000多種藥物重新做出了科學結論。他在《本草綱目》中還增加了新藥300多種,新方8000多條。我國化學家溫元凱,在大學一年級上無機化學課時,學到離子極化一節,老師、教材和所翻譯的參考書都說這是個定性理論。這個理論可以解釋大量的化學現象,但有局限性。他想,把這個理論從定性發展到定量該多好。後來,他下決心研究這個問題,經過多年努力,終於建立了一種定量模型。
養成認真思考的學習習慣,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麵:一是對所學的新知識,通過思考找出它與以前所掌握的知識之間的聯係和區別,使知識形成體係,從而加深理解和記憶;二是對於思考過程中發現的不懂、不理解的問題,及時向別人請教;三是請教仍然得不出正確答案的問題,暫時存於頭腦中,日後再繼續探索。學習要持之以恒
“活到老,學到老”。這是周恩來總理的一句名言。一個人如果不想枉度一生,那就要學習一輩子。學習,永遠不晚。學習,就是科學。“在科學上麵沒有平坦的大道,隻有不畏勞苦堅持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達頂點。”學習、學習、再學習。這便充分的說明學習必須要持之以恒。
一、活到老,學到老
一次,在與朋友飲酒時,一位哲學家突然發出感慨:“身體裏湧動的是激流,靈魂裏躲藏的是夢幻,生命是漫長的迷旅,聲名會跌入忘川,除了人生智慧,不會更有流傳。”隻有知識才是永世留傳的東西,人在有限的時間裏學的知識永遠都是有限的。時代是變化的,要想不落後於新生代,人就不能停止學習,要善於從身邊的小事學習,要善於在成長過程中學習,活到老,學到老。
嶽飛是一位智勇雙全的大將軍。他久經沙場,英勇善戰,當然對坐騎很重視,什麼樣的馬是好馬,什麼樣的馬不好,他一看便知。
有一次,宋高宗和嶽飛談起馬來,問道:“你認為什麼樣的馬是好嗎?良馬和劣馬的區別是什麼呢?”
嶽飛想了想說:“我以前有兩匹坐騎,都是上好的馬。”
宋高宗問:“怎麼見得?”
嶽飛說:“那兩匹馬食量都很大,每天要喂幾擔草料,外加幾升豆子,還要選非常好的精飼料,稍稍差些,他便不吃。除此之外,那兩匹馬喝的水也很講究,不清潔的泉水不喝。每次遛馬,先要給他們配戴好馬鞍,然後放開韁繩,看他撒開四蹄,奔跑起來。起初,並不很快,一溜小跑,跑出去約百尺之外,開始加速,鬃毛乍起,頭高昂起,噴著響鼻,越跑越快,三個時辰,就能跑二百多裏。長途奔跑之後,卸下馬鞍,毫無疲勞之感,既不出汗,也不氣喘,這就是好馬。”
宋高宗又問:“那麼不好的馬又怎樣呢?”
“不好的馬食量要小得多,就比如我現在的坐騎,每天幾斤糧就足夠了,對食物的優劣,飲用水的質量都沒有什麼特別的要求。每次遛馬,一騎上,便能感到馬毫無精神,韁繩還沒抖開,就懶洋洋地跑起來。跑不了幾十裏地,就氣喘籲籲,汗流滿麵。一幅疲憊不堪的樣子,這樣的馬當然算不得好馬。”
高宗說:“看來馬的好壞在先天素質,也與飲食有很大的關係。”
嶽飛說:“是的,好馬在飲食上要求精當,而且食量很大,因此能有足夠的能量抗禦疲勞,有耐力,有長勁。而劣質的馬吃不進很多飼料,身體素質就差,跑不了多遠就疲勞不堪。如同人一樣裝進頭腦裏的知識越多,人就越有智慧,就越聰明。”活到老,學到老,這個故事很形象地說明了這個道理。喂馬不僅要看先天的素質,關鍵是後天的飲食。後天的飲食則可以改變馬的性能。
有研究表明,人天生的智商差別一般是不大的,也不會對今後的生活道路造成太大的影響,但是後天的努力足以使兩個同樣處境的人從此走上截然不同的道路。所以,人應該善於學習,善於在精神上不斷而且科學的補充營養,才能使自己的人生道路走向輝煌,更有意義。
無論你是一個大學畢業的高材生,還是一個學識淵博的人,任何時候都不要忘了學習,除了智慧沒有什麼是永恒的。
還一這樣一個故事,將給我們深刻的啟迪。
美國東部大學期終考試的最後一天,在教學樓的台階上,一群工程學高年級的學生擠坐一團,正在討論幾分鍾後就要開始的考試,他們臉上充滿了自信。這是他們參加畢業典禮和工作之前的最後一次測驗了。一些人在談論他們現在已經找到的工作;另一些人則談論他們將要得到的工作。帶著經過4年的大學學習所獲得的自信,他們感覺自己已經準備好了,並且能夠征服整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