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有訓: “盛喜之下,勿許人物;盛怒之中,勿訾人言。喜時之言,多失信;怒時之言,多失體。”換言之,人在心平氣和的時候,看待事物,認識道理是清清楚楚;反之,當你心瀾難平、怒濤洶湧的時候,卻很難做出理性的判斷。打個比方來說,波浪起伏的水麵,無法映出任何景色;靜止的湖麵,猶如一麵鍍銀的鏡子。這就是所謂的心態。
當一縷陽光照射到鏡子上時,鏡子不是自私地據為己有,而是毫無保留地反射給廣闊的世界。以此推想,對於別人的好意或幫助,心若明鏡的人會知恩圖報;一個人,若想做個好人,做個平安幸福之人,就應擦亮心中之鏡。
一盞彩燈,如果它發出紅色光,受它映照的物體就會略呈紅色,反映在鏡子裏也是紅色;如果它發出紫色光,鏡子裏也會將其周圍的物體映出淡淡的紫色。同理,當你歡天喜地時,一定會做出令別人高興之舉;反之,當你悲痛欲絕時,會做出令別人傷心的事。所以,每個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潛意識地不可避免地受到自己心態的影響。
不知你有沒有問過自己,我的心態如何?我的生活是自己要過一輩子的生活嗎?試想,我們一天的日子怎樣消費:我們整天忙忙碌碌,有了閑暇,於是就找些事情來打發時光,比如看看電視,讀讀小說,或者找親人知己聊聊天,夜深了,人困了,倒頭便睡覺。第二天起床又是執行同樣的過程,如此日複一日,年複一年。雖然每個人的生活大同小異,可是每個人的所想所感,所思所念截然不同。要好好地了解自己,重要的是要從內心尋找答案,從別人的行動中領悟感受,仔細傾聽自己心海中的一聲一息。
回想自己的一天,其實很短很短。早晨的計劃,晚上發現隻完成很小的一部分。一生也是很短的,年輕時的心願,年老時才發現隻實現了很小一部分。
童年時,人就像小樹一樣,頭發和枝條一起成長;少年時,世界便是樹上的天空,天空上飄浮的彩雲是一團剪不斷理還亂的愁緒;青年時,盡管風疏雨驟,但烏雲不會使天空褪色,打著旋兒飄下,意味著又一年的流逝;老年時,恍然醒悟,原來世界才是一棵樹,人隻不過是樹上的一片葉。
體味一生的曆程,不想卻是心態的潰變與磨練。在苦澀與甜美的回憶中,我們明白了許多,懂得了許多。
我們看到,兩棵樹雖然不能成為一個緊密的結合體,但它們可以通過一條條細柔的藤條,把彼此緊緊地纏繞在一起。於是,我們明白;與人交往,以硬碰硬,以短較短不可取,明智的做法是剛柔並濟,取長補短。
我們看到,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沒有泉水澆灌的土地注定要幹涸貧瘠,寸草不生。於是,我們懂得:尊重別人,也就是尊重自己;成全別人,也就是成全自己;而傷害別人,最終也會傷害自己。做事,感動了別人,便多了一層真情;感動了自己,便多了一份高尚。
快樂與煩惱並存,正如生與死相伴;希望與失望共存,正如成功與失敗不可分離;選擇與放棄同在,正如完美與缺憾可以相互轉化。關鍵在於,你找哪一個。如果你選擇了快樂,你就會擁有快樂,奉獻它,得到的還是快樂;尋找希望,失望便會逃之夭夭……
人人,事事,處處皆如此。與其混濁而迷茫地生活,不如嚐試改變一下自己的心態。當你有了希望的藍圖,有了生活的熱情,你就會發現生命原來如此深重。人的心態隻有變好,生命的質量才會提高。